不知道民间的风声,只是禁无可禁,不能不无奈容忍;也正因如此,皇室一向对国史馆与翰林院甚为宽厚,数百年从没有过苛责——毕竟,要是没有史官编修的正史约束一二,那野史到底能癫到什么地步,就不是常人可以想象了。
陛下,您也不想自己的黄段子满天飞吧?
但是,这数百年优容款待,又款待出了个什么?本来也不指望你们妙笔生花仿效太史公立文章于不朽,但编着编着居然给高祖皇帝按了个“贼僧”的名头上去!区区一个“贼”字,还可以说是不小心,但特意加上“贼僧”,那就是故意不小心的!
高祖自己说一句“淮右布衣”、“皇觉寺僧”也就罢了,你要敢开口乱说,那就是和自己的九族过不去了!
这也就是琉璃蛋生不逢时,要是在高祖皇帝时搞这么一出,那宣武三大案都得被他衬托成三小案。
琉璃蛋的九族还无甚所谓。最为要命的是,《元史》是官修的正史,历代朝廷都该反复修订、校正;这样致命的错误,往小了说是敷衍塞责纲纪涣散;往大了说就是历代皇帝忘本负恩,居然从来没有关注过祖宗的身后名!
这是什么?这是大不孝啊。
哪怕飞玄真君本事再大十倍,也绝对顶不下这顶对高祖不孝的帽子。在最初的狂怒愤恨之后,飞玄真君便迅速开动脑筋,拼命思索着如何摆脱这可怕的罪名——现在局势是骑虎难下,但首要还是得保住琉璃蛋的性命,方便自己日后甩锅。否则一气打死,恐怕还会多落一层杀人灭口的猜疑。
他依旧是拉着那一张被欠了八百万的驴脸,却悄悄向李再芳摆一摆手。大总管心领神会,立刻从旁边溜了下去,通知锦衣卫手下留人,预备着让东厂先上。至于东厂公公们要拷问出个什么罪名,还得等真君的指示。
不过,要确定罪名也很为难。真君将柳学士的履历奏折从前往后想了一遍,试图从中找出大逆不道詈骂君父詈骂先祖自绝于列祖列宗的蛛丝马迹;但翻腾数遍之后,他却骇然发现,此人光不溜丢,居然连一丁点下手的纰漏都没有!
琉璃蛋果然是琉璃蛋,史书认证的不沾锅成精,水平之高冠绝当今,官场中十几年摸打滚打,趋利避害随风摇摆,从来没有做过一丁点实事。不做实事就不会冒险,不冒风险就不犯错误。就算尖酸刻薄如老道士,又能奈他何?
当然,飞玄真君撕破脸不要,还是可以给他强行定罪的。但翰林学士毕竟是重臣,没有罪名就擅自处置重臣,后果也实在非同小可。真君一时犹豫不决,但又绝不愿意轻易放过这个不沾锅。
他目光缓缓下移,一一滑过在凉台上屏息无言、战战兢兢的重臣,却忽的瞥见了在人群中垂手侍立的穆国公世子。
作为整场闹剧的始作俑者,世子在说完那一句致命的古文之后,就悄悄退回了众人身后。之后任凭周遭沸反盈天,他都是安静如鸡,再不出声,理所当然的被惶恐的大臣们忽略了——说实话,虽然柳学士是栽倒在穆国公世子一句话上;但倒也没有几个怀疑他是老谋深算,蓄意为之。毕竟,就以世子的那种癫公做派,那点文化水平,设计的出这么精妙的布局么?听说此人还兼任文渊阁的差事,统管太宗《大典》,估摸着就是在翻书时偶然碰上,情急下脱口而出,顺带着把姓柳的拖进坑里而已。
这大概也是高祖皇帝显灵,天要收他,与纨绔子弟的水平无关。
飞玄真君心中也是同样的心思,所以只顾着发怒,没顾着细究。但他盯了穆国公世子片刻,却忽然记起了一件小事——穆国公世子递上来的那封密折,似乎就是指斥那姓周的通倭卖国,还有什么“建文余孽”来着?
说实话,因为世子往日的风评,皇帝并不大愿意看他的奏折,更别说里面还有什么“流浪建文计划”、“建文号,前进四!”之类狗屁不通的疯话。但现在……现在,现在他仔细思索奏折,却忽然觉得这些疯话似乎很也有些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