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格党

繁体版 简体版
格格党 > 文豪1978 > 第626章 气势磅礴!恢宏无匹!

第626章 气势磅礴!恢宏无匹!

第626章 气势磅礴!恢宏无匹!

按照剧本设定,《鸦片战争》的场景超过200处,需要的场景总面积起码在6万平米以上,有了横店影视厂建造在先,剧组省了大力气。

但需要做的工作依旧有很多,仅仅是影片中海战所涉及的舰船就需要近50艘,光是这些舰船的建设和改造就是个大工程。

《鸦片战争》出场人物众多,谢靳已经联系了部队,这部影片需要动用的群众演员将高达数万人次,哪怕是外籍演员都要超过3000人次。

服装2万多套丶道具近3万件一项如此浩大的工程铺展开来,谢靳和章艺谋立刻忙成了陀螺。

林朝阳则当起了甩手掌柜的,这部电影他又出钱丶又出力,也算是对得起zY领导的看重了。

结果还没等他离开燕京,杜若林打来电话,说新书的审核通过了。

接到这个消息,林朝阳看了一眼日历牌,一晃快半年过去了,没你们这麽审的,当年《高山下的花环》也就一两个月。

「情况不一样嘛,你这部新书涉及到太多了我D的重要人物和近代重要事件,虽说有些人你用的是化名,可谁能看不出来?哪家不得发表发表意见?

你就知足吧,这是大领导给你撑腰,要不然你这部小说啊,即便能发也得改个支离破碎。

你想想,这次除了审的时间长了点,有让你为难的地方吗?」

杜若林透露的信息量很大,林朝阳也颇感欣慰,看来我这1个亿没白花啊!

「那出版.」

「老规矩,《人民文学》发表,出版由人文社负责。稿件前几天就已经转到《人民文学》杂志社那边了,到时候让他们跟你沟通。」

「好。」

新书终于通过审核,林朝阳心里的石头也算是落了地。

实事求是的说,其实国内的许多军事题材作家又或者是体制内的老作家写的一些作品,也都涉及到了近代史上的一些重要人物和事件,却很少有人遭遇林朝阳这麽严格的审核。

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小说的调性和立场不一样。

相较于那些立场明显站在我D视角的作品而言,林朝阳新书的采用的是多视角叙事,

视角不同,立场就不同。

站在观者的角度,必然就会产生不同的观感。

后世《白鹿原》仅仅提个两D翻鳌子就在发表之初饱受批评,林朝阳新书的这种写法可谓大胆之极。

正如杜若林所说,若没有大领导这种强力人物的背书,这部作品的发表和出版恐怕真就是个未知数。

新书审核有了消息,林朝阳没急着回香江。

两个孩子从七月份就来燕京过暑假了,他闲下来便带着孩子在各处景点游玩。

又等了几天,《人民文学》果然联系上了他,而且还是现任主编程树榛和副主编崔道义亲自登门拜访。

刘昕武90年就从《人民文学》主编的位置上下来了,接替他的是刘白羽和程树榛,程树榛负责杂志的日常管理。

有关于林朝阳新书的事,国内文学界这半年一直有传闻,说是内容涉及到了众多近代重要人物和事件,十分大胆,引得众说纷纭。

小说经过半年时间的审核,经手人两只手数不过来,只鳞片爪的内容传出去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

许多人仅凭着传闻的内容推断,都认为林朝阳的这部小说说不定没办法发表。

《人民文学》杂志社内部之前还曾聊过这个问题,大家觉得以林朝阳在国际上的名声和国内的地位,发表应该不成问题,但修改恐怕是免不了的。

毕竟有些情节丶桥段,他们光听着就觉得已经超过了文学可以评判的标准。

结果谁也没想到,就在一周前,林朝阳这部新作品竟然「戴着帽子」从海里被送到了《人民文学》杂志社。

在《人民文学》这种级别的刊物里,历来不缺从上面来的「戴帽稿」。

对于这一类稿件,编辑们向来是唯恐避之不及的,

这类稿件质量大多不太符合录用标准,偏偏作者来头普遍都不小,不仅是让编辑们感到为难,同样也在拷问着他们作为编辑的职业道德和良心。

但这次的情况却不同,这可是林朝阳的新作啊,而且听说还是「久经考验」,既然能被送下来,那证明必然是获得了上面领导的认可的。

大家一反之前听到「戴帽稿」的唯恐避之不及,争先恐后的打算先睹为快。

可惜稿子却被程树榛和崔道义牢牢的在了手里,根本不给大家机会,让众人很是不满。

其实这事倒不是程树榛和崔道义专权,而是送稿子来的领导级别太高,他们不敢怠慢。

花了几天事件把稿件从头到尾审阅丶研读一番,程树榛掩卷长叹,他不是觉得小说不好,反而是觉得写得太好了,有一种让人难望项背,拍马难及的好。

他自己就是报告文学作家出身,身为文学创作者,他实在无法想像人需要怎样的才情才能挥就出这样一部鸿篇巨制来。

「老崔,小说看完了吗?你觉得怎麽样?」

程树榛将崔道义找到办公室,询问他关于小说的想法。

「看完了。」

程树榛本以为崔道义要接着说下去,结果等了半天却一直没下文。

「你倒是说话啊!」他催促道。

崔道义摇了摇头,「不知道该说点什麽。」

「什麽叫不知道该说点什麽?」

崔道义想了想,嘴巴翁张两次,犹豫着说道:「气势磅礴!恢宏无匹!

2

程树榛点了点头,这两个词总结的很到位。

等了一会儿,程树榛问:「没了?」

「我得缓缓,审稿意见过几天我再给你,我得再翻一遍小说。」

程树榛有些失望,不过想到这部小说的字数,想要详细的总结出来确实不是一件容易事。

他拿到稿件之后,仅仅是通读一遍就花了一周时间,崔道义也是如此。

「你别光问我,你什麽感受?」崔道义反问。

程树榛的手在椅子扶手上来回拍打,沉吟良久,崔道义以为他正在酝酿,满心期待。

半响后,程树榛才开口道:「你说,这玩意是他是怎麽过审的?」

崔道义强忍着翻白眼的心,「你想了半天,就这一个问题?」

「当然不是。你不是也需要时间消化吗?我也一样。

煌煌八十馀万字的巨着啊,从格局和故事的复杂程度而言,还要超过当年的《闯关东》。

这样的小说,谁能想到他还能写出第二部啊!」

崔道义完全理解程树榛的意思,对于作家而言,写作是个不断向外掏东西的过程。

阅历丶知识丶才华都是作家们所依仗的创作源泉,但这些源泉并非是取之不尽丶用之不竭的。

强如茅盾丶巴金丶曹禺,也有被人议论「江郎才尽」的时候。

当年林朝阳以一部《闯关东》震惊了中国文坛,被许多评论家誉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好的长篇小说」丶「中国当代文学皇冠上的明珠」。

大家敬佩之馀,也不禁感慨,

身为作家,能写出这样一部鸿篇巨着,死而无憾。

因此很多人也断言,林朝阳此生恐怕也很难写出超过《闯关东》的作品来了。

《闯关东》发表到现在正好10年,期间林朝阳依旧保持了高频率的创作,佳作频出,

其中还有不少作品在海外引发了极大的反响。

但在国内的很多评论家看来,林朝阳始终没有再创作出如《闯关东》那般为中国文坛众所瞩目的耀眼作品。

这样的情况不仅让评论家们感到遗憾,也让他们更加珍惜《闯关东》。

哪怕之后几年又有《白鹿原》横空出世,但在许多视《闯关东》为独一无二的评论家来说,那也不过是对《闯关东》的模仿而已。

如今,崔道义和程树榛手里握着林朝阳新作的手稿,尽管只是粗读了一遍,但两人可以很负责任的说:

这绝对是一部不逊于《闯关东》的作品。不,应该说在某些地方还有超越,林朝阳完成了对自己的超越。

想到这里,两人都忍不住有些激动。

程树榛用力拍了一下扶手,站起了身,「走,先去林朝阳家走一趟!」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