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格党

繁体版 简体版
格格党 > 夫郎家的咸鱼翻身了 > 第 186 章 海晏河清

第 186 章 海晏河清

战局从三月开始收尾,四月里尘埃落定。

留任地方的官员陆续收到朝廷旨意,上任京城的人分批来朝。

江知与跟谢星珩带着两个孩子,请上师和光一家,与大表哥宋原同行,朝着京都去。

出发之前,他们就有信件送往丰州县,让两个爹收拾准备,交接好家中事务,他们在京城碰面。

以后,他们会在京城安家。

一路上,他们经过了很多府县,除却少数有攻城战的城池,余下情况都还好,破坏较小,当地已经恢复秩序,只等休养生息。

有攻城战的城池,也在紧急建设之中。

沿途还碰上了往各处颁发朝廷旨意的太监和钦差,有一队在驿站碰上的,江知与找他们问话,知道是各地税收下调、盐价下调的政令,打心眼里高兴。

现在还没传来新皇登基的消息,但一条条的政令先行下发,让百姓们能以最快的速度,恢复平静的生活,这个行为着实拉好感。

他们越往京城走,心里越是轻松。明君难得,仁德之君亦难得。这一步没有走错。

他们五月出发,途经各地,见到糖厂、糖铺还在以糖水的形式布施。

糖水是甜粥,填填肚子,补补体力。

江知与这两年很少管糖厂的事情了,一点点交接出去,给新上任的巡厂人。

再靠近京城一些,关于糖厂的议论、关于徐诚和他的议论就多了。

战时的舆论战里,也包括糖厂的布施事件。

提及这个,一方面是帮助徐诚积攒声望,一方面则是让糖厂在百姓心里占据一定地位,朝廷不好随意端了。

最重要的是,糖厂终究是商业形式,并非朝廷的国有资产。糖厂以大厂姿态领头,各地商户就好效仿,可以大大缓解压力。

他们的名声,随着江知与当官,越发响亮。在糖厂的长期布施援助期间,江知与在海城的官名不知何时也被人传到了外地。

这些声音,好像是从海城传出来的,他们在海城附近听得见。又好像是从京城传出来的,他们越靠近京城,听见的议论声越浓。

江知与在海城的官场待过,政治敏感度越发高了。

他跟谢星珩说:“这回肯定会有许多女官来朝封官。”

或许她们只想待在南地建设家乡,但朝中须得有女官,有足够数量的女官,以及足够位高权重的女官,才能保一方利益。

与之相辅的,也会提拔起来一些夫郎。

另有未婚的小哥儿L、小姐儿L。

时势造英雄。

南地广阔,又是林庚势力的大本营。那里的政局特殊。

这些年徐诚一直在南地发展,顺应当地情况,他再拉拔些人起来,实属正常。

江知与去京城的心情更加急切了。

他好多年没有见过徐诚了,有许多话想跟他说,也想听听徐诚这几年的经历与见闻。

再就是作为朋友的关心。尘埃落定(),睭佦??▇()_[()]▇『来[]$看最新章节$完整章节』(),新皇登基,那徐诚要如何自处,以什么身份待在林庚身边呢?

他怕出变故,希望可以陪徐诚一起面对。

返京用了二十天,他们抵达京城时,两个爹还没到,城内有人接应,城门口候着一列列的官吏,见有官员进城,就过来问名号。

林庚大气,这批功臣,他全赏赐了宅院,都是朝臣新旧交替的产物。

像谢星珩跟顾慎行交好,江知与又跟苏冉交好,他们家的新宅子就在顾家那条街,中间隔着两户人家。

距离不远,三进的宅院,内部格局很完整,带有一个大花园。

同是三进的宅院,大小也有区别。

他家这个算大的,主客院之外,还有诸多小院分布,是个大家族住的地方。

谢星珩看地方大小,猜着他跟江知与的官职都不会太低。否则这个宅院就超规制了。

宋原的宅子也在这条街,又隔着些距离,在街尾了。

他分到的宅子就相对小一些,是个二进的院子。武将难升职,都是一点点攒出来的功勋。

宋原赶上了好时机,但打仗的次数不多,多地都是不攻自破,积攒的功勋有限。

他已满足,跟弟弟分开,就过去看他的新家了。想着在家人过来之前,他再拾掇拾掇。

江知与一家四口则跟着领路的官吏进屋,还没看完院子,前门就来人贺乔迁之喜。

先是离得近的顾慎行和苏冉夫夫俩,他们送些柴米油盐来热灶。

过后徐诚紧跟着送来被褥席帐,给他们暖坑暖房。

这次回京,从前的交情都不用藏,相继有人来贺喜。

霍叔玉给他们送来十抬书籍,以充书房,有“书香门第”之意。

另外谢星珩在户部和都察院的同僚们,但凡还在职的,都送来薄礼。

或是字画,或是摆件,或是文房四宝,也有些实用物件。

有些人家是双份的礼,家里男人给谢星珩走礼,后宅夫人夫郎给江知与走礼。

虽然江知与跟他们已经不在一条道上了,但他们秉承者礼多人不怪的想法,先续上交情,再谈以后。

常家的乔迁礼姗姗来迟。常家曾对他们很照顾,常夫人待江知与更是没话说。

这回给他们送来好些补品补药,都是些年份上好的药材,在外头有价无市。

常家是武将世家,总怕家里儿L郎出点岔子,这些药材藏品很多。

给江知与的,又是精挑细选的上等好货。已经超出了当年的情谊。

江知与收下了。他们从此以后,是以同等地位的身份在往来。

抵达京城的前三天,家中事务是郭管家和安家兄弟打理。

谢星珩带着两个孩子,先去拜见顾老爷。这是孩子们的启蒙恩师,礼节须得到位。转而去霍家,见见霍叔玉。

他跟霍叔玉的交情较为复杂,他们是在志同道合的基础上建立

() 起来的友谊。说不准,以后霍叔玉会继续做他的上司。()

??????瑞譎???????襳葶????膉?N橵?

?羽春的作品《夫郎家的咸鱼翻身了》最新章节由??全网首发更新,域名[()]?『来[]%看最新章节%完整章节』()

江知与先去隔壁顾慎行家走动,跟苏冉见面,再转道去宋府,看表哥那头需不需要帮助。

这是宋家第一次在京城扎根,他们要互相帮扶。

和江知与预想中“冷灶”不同,宋原初来京城,但他收到的暖房贺礼也多不胜数。

宋原说:“都是朝中武将送来的。有些是我见过、共事过的人,有些还没见过。”

但功臣嘛,现在是香馍馍。

林庚的登基典礼在筹备之中,他们这批人说白了,都是有从龙之功的。

从龙之功,加官进爵不在话下。

江知与问宋原要不要去各府上走动,他能顺便带路。

宋原想了想,说:“暂时不去。我跟你们不一样,我在京城没什么熟人,现在官职不明晰,去了反而不好。”

不知该以什么态度对待,别人接待起来也麻烦。

二进的院子,许多品级的官员可以居住。没有战争,他以后再升调也难,到时再看情况。

江知与便从宋家出来,继续人情走动。

出了这条街,就以关系远近来。

他最先去找的,自然是徐家。

徐家一家来京城早,是跟着徐诚一块儿L上京的。

江知与以晚辈的身份过来拜会,也是多年未见,徐天智跟穆彩凤望着他泪眼婆娑。

虽是眸中含泪,但眼神分明是自豪欣喜的。

他们看着长大的孩子,从前那个在外男面前都有避讳,到了镖局,也只在屋里、在后院待着的孩子,如今都当官了。

岁月不饶人,他们家诚哥儿L也闯出了一番事业。

江知与在徐家留得久。徐家是举家搬迁,日子也是真的过得快,他跟谢星珩成亲那年,徐武的一双儿L子将将三岁。如今十六岁,都能寻摸亲事了。

穆彩凤说起来很是感叹:“惦念着你们的时候,感觉日子过得好慢。这一回首,真是眨眼间。”

江知与问他们有什么想法:“我能帮着牵牵线。”

徐诚未来不好说,江知与看穆彩凤没有主动说,便没直接问。

但他想着,徐诚再不济,也陪着林庚吃了多年苦。顾念着夫夫情义,徐武都是国舅爷。

徐武一根筋,空有蛮力,没有经纶,但和平时期,这点能力,够他混个不错的官职,再有国舅封爵,徐家正是鼎盛时期,京城大多人家的孩子,都能攀一攀。

穆彩凤就盼着他帮忙。他们一家初来乍到,不知深浅。徐诚又忙,不好拿这点家事烦他。

穆彩凤跟江知与说:“不要高门大户的,我们家里没规矩,那两个小子早没好好教养,跟他们父亲一样呆头愣脑不灵光,娶了大户人家的哥儿L姐儿L互相不习惯,没必要。门户低些,人踏实些就好了,能本分过日子,就足够了。”

() 徐家的前程是徐诚拼出来的,他们没有张狂的能耐,老老实实过日子,富贵荣华享不尽。

找不准自己的身份,以后站不稳脚跟,还会连累徐诚。

江知与应下了。

他多年没在京中圈子里走动,这事不急,过后关系网慢慢激活,他再细细寻摸。

头一天,就这几家的事。

第二天他便把拜过启蒙恩师的孩子们带着去拜见干爹。

徐诚现今住在宫里,江知与想象不出来这画面。

他到宫门外,拿出徐诚送暖房礼时附带的帖子,守门士兵看了帖子,派人引他们父子进宫。

江知与第一次进宫,隔一段路,换一个引路人,他早嘱咐过两个小宝,让他们不要四处乱看。

父子三人都垂眸不语,安安静静在宫人的带领之下,走了足足两刻钟,才将将到了后宫的宫墙外。

又往前走一段,才到了徐诚居住的宫殿。

宫殿的牌匾被人下了,现在门庭空空。

江知与不知这处宫殿的地里位置算不算好,他只知道很远。再看这里没有牌匾,连个宫名都没有,往里走,伺候的人都少,还不如他家里的家仆多,此番情景,让江知与的心沉了又沉。

徐诚的情绪却没因此受到影响,听说江知与带着孩子来了,他放下手中事务,忙迎了出来。

好友重逢,人在宫闱,江知与守礼,带着孩子给徐诚行礼。

徐诚有干爹之名,受了两孩子的拜礼,独把江知与扶住了。

南地打拼十余年,他力气越发大了,两手稳稳扶着江知与的手臂,让人无法屈膝。

江知与忍不住笑:“快松手,我胳膊都被你掐疼了。()”

遟繧_????????“?恏????恏敧靟捫絙??捫?譎膉恏???????⑴()⑴『来[]#看最新章节#完整章节』()”

他牵着江知与进屋,时局好转,人心放松,这时的重逢,比几年前在南地见面时轻快很多。江知与都从徐诚身上感觉到了些少年时的影子,明快又直率。

徐诚还招呼两个小宝:“快来,干爹给你们准备了礼物。”

两个小宝对他的印象已经浅淡,因日常生活里常用自行车,也会玩千里镜,再有好多漂亮衣料、首饰、稀罕物件做生辰礼,日积月累的,他们对徐诚的好感度极高。

孩子们都不怕生,看徐诚热情,立即仰脸露出甜甜笑意。拜会时喊一声干爹,这会儿L跟着进屋,又连着甜甜叫干爹。

宫殿里人少,里边的布局和家具用料都不错,只是太拥挤了些。

除却窗边卧榻,其他能放东西的地方,都放满了东西。

或是托盘放置,或是挂在木架上,或是成箱堆积。

江知与目光扫过,都很华贵。看样子徐诚没受委屈。他心里松了口气。

好友俩往榻上坐,两孩子站旁边,看徐诚拿出一大盒彩色宝石,让他们挑选。

“这些年找了不少矿山,有的产出多,有的产出少,我

() 留了些漂亮的。你们看喜欢哪个?”

庭哥儿L不爱这些,但哥哥有的,他都想要有。

他读书几年,学乖了。知道跟岚哥儿L挑选不一样的,回家以后可以换着把玩,制成饰品以后,也能换着佩戴。相当于是双倍的量。

他俩挑完以后,徐诚直接把盒子合上,整盒都给了江知与。

两个小宝目瞪口呆。

徐诚依然不太会打扮,他记得江知与爱俏。从前是江知与有了时新的首饰会给他捎带,现在到他给人一大盒宝石了。

拿完礼物的孩子,去后面玩会儿L。

大人在前面说事,说封后大典的事。

江知与听见“封后大典”四字,眼睛圆睁,藏不住欣喜笑意。

“什么时候?我怎么一点风声都没有听到?”

他由衷为徐诚高兴,这份从一开始就不对等的感情,历经十余年,终于等到了好结果。

徐诚在他面前不装,压低了些声音,跟江知与说:“和登基大典同一天。”

他神色有点羞涩:“他说,别人不给我的名分,他给我。”

林庚会为他摘去贵妾之名,与他并肩,帝后同庆。

江知与几乎要为他落泪。

“我有什么能帮你的?”

徐诚带他看袍服和配饰。

大启朝多年没有立过男后,通常情况下,皇子们都会娶女子为正妻。这样丰于子嗣。

他现在的袍服,是林庚提前让嘉源省的绣工制作的,都是满绣满工,式样极其繁丽。再有众多雕龙刻凤的配饰,徐诚看得眼花。

他在京城没有好友,从南地带来的一批人没多大见识。宫里的人,暂时不宜声张。

因为礼部的人恪守成规,他们妥协了,林庚可以登基完就立后,也能再办个封后大典,唯独不能两者合在一起。

说这事太没有规矩,今年又有夫郎当官,皇后再跟皇帝同一天拿上宝印,这成什么了?

林庚说这样可以省些银子,礼部的人认为银子不是这么省的。

两头僵持不下,林庚不打算听。他又不是三岁小孩,什么时候跟夫郎走在一起,还要听几个老头子的。

但礼部掌管天下礼法,礼法是巩固皇权之本,他也不能太过,所以打算先斩后奏。

因此,徐诚也不好找礼部的人来看样式合规与否。

江知与懂这些,刚好帮他看看,再帮他好好搭配搭配。

江知与兴致很高,在宫里待到了日暮时分,仅三套礼服,就让徐诚来回折腾了一天。

服饰定下,江知与后面几天依然带着孩子来宫里,跟徐诚一块儿L确认流程与礼仪,以防到了日子出差错。

而谢星珩则和一帮功臣们,被林庚召见,商议新政。

新政以税务为主,各地调令已经下发,再谈则是盐价相关。

这件事谢星珩写过建议书,当时林庚说要见面详谈。

今天就谈这个

谢星珩为面谈做好了准备,他本就擅长做数据,初期的资料,他没详细填,以一个笼统的数字为起始,来做计算。

今天详谈,他临时从户部抽调资料,把准确数字填上,再计算出准确数额。

这个过程里,最初的范本,被几个文书太监抄录备份,其他大人先做讨论。

等人手拿到一份资料,这些议论就暂停,让谢星珩给各位大臣好好说说。

时至今日,谢星珩依然不大懂盐务,他只算明账。

以民生为本,这一处必然比不得翻倍售卖的暴利。但盐价过高,是饮鸩止渴,必不长久。

他还是那个建议,从源头提价,官府收一斗盐的价钱,从十文钱,涨到二十文。

这并不过分,目前劳力有限,百姓自家条件也有限。这个价格收盐,才算他们正常务工的价钱。

朝廷卖给盐商的价钱,从一百一十文一斗,降到八十文一斗。

盐商卖给百姓的盐,设限不得高于百文。百姓买盐,便可七文、八文一斤。

常价盐是十二文一斤,降价三分之一,朝廷和盐商依然有得挣。

但朝廷让利很大,从每斗一百文的利润,变成六十文。

盐相当于是无本买卖,朝廷没有付出什么,不存在成本一说,这就是官山海,以充国库。

降低了成本,但扩大了百姓的吃盐率,同时前几年,必然会有百姓囤盐。手里有点家底,就想要多买一些,以应付涨价。

这个谢星珩很肯定,现代都还有人囤盐,更何况是古代。

这部分有闲钱的百姓,会因囤盐,将前几年的盐税缺口补上。

而全民“吃咸”不“吃淡”,会让他们更加有劲干活,同期再以商务令为基础,发展建设,扶贫助农。几年的时间,这些地方也会形成规模,等到盐税开始拉大缺口的时候,别地的田粮税、商税又跟上来了。

整体上可与现在的税务持平,甚至超过。

超过的重点取决于建设的用心度、成功率。

而税务,通常与贪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林庚再不嗜杀,还能留着满朝的贪官污吏吗?

显然不可能。这些人不会一次性拔除,会随着朝中补充新鲜血液时,一点点的替换掉。

他登基以后,就会开恩科。

再把其他等着萝卜坑的进士们安插去各部门实习,几年的时间也够了。

贪腐是清理不完的,清理过一批,还会有新的贪官污吏成长起来。

这是必然发展,但处理一批算一批。

首批贪官污吏,是最富有的。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