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试开始前,云舒他们几个相熟的再聚了一场,只有方衍推说身体不适没有来。
之后到了五月,殿试开始。
考试当天,云舒他们很早就去了。
官员们每日早朝得必到,若是晚了还要受责罚,他们这些考生那就更不敢晚了。
带他们去到皇帝面前的,是掌管朝会仪节事宜的鸿胪寺官。
然后云舒他们按照考中贡士的名次,东西排列,列好队伍之后就要跪拜皇帝。
云舒考中的名次只在第五十名,排好队伍之后,皇帝高座在前,云舒悄咪咪地看了两眼,只约莫感觉到是个五六十岁的大爷,看着微胖,留着胡须,并不慈祥。
拜过了皇帝,然后礼部就开始散题,云舒他们拿了题,就去到座位上开始写作。
殿试只考策问,比起别的考试来说,殿试的考试内容是直接重实务,考国家大事而非诗文了,然而又仿佛就是走个形式。
比起乡试、会试来说,殿试的策问内容太少了,涵盖不了一个国家的各项大事。
虽然也有抒展学子才华的地方,自然这一场考试也是极为重要的,但云舒总觉得,这更像是皇帝的一场秀台,展示他的威仪和重视人才的一场秀。
而这是对考生跟皇帝都有利的一场秀,因为这是一场皇帝主考的考试,从这里走出来的学子,将来就能够称呼自己为天子门生,从身份上,比同样能够做官的举人要高一个台阶。
因此大家都很乐意参加这样的考试,从这一场考试中走出来的人,可以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光宗耀祖了。
考试的桌面并不是很大,云舒他们过去得直接坐在地上开考,有些人是会自己带一些可以坐的东西,这是允许的。
笔墨纸砚基本也都是自带,尤其墨,很少会有人现场磨,而是直接带磨好的墨汁进来考。
本场考试试题有三道,一道是农业问题,一道经济问题,都是国内的一些问题。
云舒基本就是按照自己所想写了,最后一道是最近热议的问题,云舒他们也多次讨论过的,就是边境羌国、郑国的问题。
问的是,如应对这两国团结跟逐渐强大。
三道题都是时政,最热的只是第三题。云舒大概也能猜到,要是第三题做的好,前面两道题即便没那么好,基本也会得个进士出身了。
前两道云舒答得并不出彩。
第三道题就努力写了。
他所想的,第一是要确保梁国不会加入两国的联盟中来,确保他们只是两国连结,如此一来,周国必定要稍微拉拢梁国。
除此外,还要分裂梁、郑的关系,最好就是两国互派使者互相往来,多促进经济跟文化方面的交流合作。
另外就是分裂梁、郑、羌的关系。
分裂梁、郑两国可以从跟梁国交好来进行,至于羌跟郑,自然就是地域的问题。
云舒在里面提了一个办法,那就是公知。
即用大量金银去收买或培养羌国的有些名气的人,让他们故意传播,郑国一直想要通过借道的方式吞并羌国这一消息。
古代有个假道伐虢的成语,就是指春秋时期,一个大国假借攻打一个小国的名义,向另外一个小国借道,结果在军队进入那个小国家之后,就灭了人家的国。
从此之后,很多历史帝王都用过这一招,基本就是以大欺小的无耻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