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下令道:“发布求贤诏令,广求儒家、纵横家学派精英,令其等协同行事,在大秦各地传秦嘉声。就从……”
嬴政稍微想了一下,道:
“就从‘天幕爱秦’开始讲起。”
张良早已离开了藏身之地,开始走在寻找项羽的路上。他不喜欢项羽的性子,但是他没有多余的选择了。
虽然张良不知道历史上的他最终选择了刘邦,但是他天然期盼着寻找一个善于纳谏的主公。
——他自己实在不是当领袖的那块材料,不然他早就自己上了。
在天幕播放过程中,张良也曾属意过刘邦,但是看天幕言下之意,刘邦是属于“官逼民反”。在天幕的剧透下,秦朝统治政策有很大可能会改变,这样一来,刘邦造反的概率就急剧减小了。
但是张良不可以啊,他要完成的是“旧势力的复辟”,是不能像刘邦一样说不就不的。
所以就只剩下项羽了。
虽然他刚愎自用、优柔寡断、急躁自大、感情用事……但是毕竟项羽还小嘛!张良想自己完全可以试试能不能把少年人的性格掰正了。
而且,张良也有自己的小心思。
——现在项梁应该还未亡故……那么辅佐项梁,教导项梁的儿子成才,然后让项羽当一个将军,是否会是比较好的选择呢?
【所以,究竟“亡秦者何”?
秦始皇案牍劳形、多服丹药造成的早逝,使得秦朝失去了那根最重要的“定海神针”。而秦二世胡亥的混乱暴.政,又加深了秦朝人民的苦难,也极大地削弱了秦朝廷抵御风险的能力。
秦朝统治集团在功业建成后,张扬权势、刚愎自用、奢靡享乐的行事作风造成了吏治的混乱,焚书坑儒的政策、“薄俸厚罚”的体制等简单粗暴的施政手段进一步加快了秦亡的脚步。
正是所谓“得天下易,而治天下难”。
秦国占领六国领地后,并没有能对那些地域实行完全有效的统治,秦法也不被六国原来的民众所认可,更没有形成有效的文化认同。六国遗民的躁动不仅分散了秦朝统治者的注意力,也一点点地消耗着秦朝的国力。
最后,秦朝对民力的不爱惜使得最底层的平民失去了对国家的信任,在六国遗民的怂恿下,为了存活而不得不造反。“君,舟也;民,水也”,当水面掀起巨浪,不复平静之时,其上本就不稳的小舟又有怎样的结局呢?
秦朝的统一、郡县制的实行、中央大一统的建立都是历史的必然,“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②”,秦朝正是久经分裂之后那个应验着“合”的朝代。
也正因为秦朝是社会大分裂之后的统一,所以其承担着非常巨大的旧分裂势力的重压。一旦应对措施不当,后果必然是新王朝的灭亡。下一个大一统王朝将在前朝的废墟中建立,避免了前朝承担的重怨,迎来一个崭新的局面。
这也是秦朝受困于过渡性政权的悲哀。
诸多因素相互作用,造成了秦朝短短十四年就改朝换代的结局。但是,短暂的秦朝孕育出千年的制度,“百代皆行秦政治”,自秦以后两千多年,封建王朝始终以大一统作为最高目标,以秦朝始创的中央集权制为政治主体,以郡县制为治国之策,虽偶有改动,但不离其宗。
秦朝政治在,光焰万丈长③。】
天幕暗下,就这样在众目睽睽之下消失了。各方人马蠢动,快马在新建的驰道上飞驰而去,沟通着各地各方的消息。
大变将要开始了。
其实我觉得虽然现在都说“李斯的郡县制牛逼巴拉巴拉”,但是王绾的“分封制”——实质上“近处设置郡县、远处分封诸国”才是更符合历史的政策。李斯步子大的有点扯到蛋,而且没有考虑到秦朝当时是否有那样强的对边陲的控制力。
①《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