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格党

繁体版 简体版
格格党 > [北宋]给苏轼当弟弟的那些年 > 第 219 章

第 219 章

*

离谱,相当离谱。

如果不是真实发生,脑洞再大的话本写手也写不出这么炸裂的剧情。

对于俞龙珂率领部众归降一事,苏景殊只想说一句:包大人,您辛苦了。

以德服人,这才是真真正正的以德服人。

最新消息传到京兆府,不管是文官还是武将反应都出奇的一致:这也行?

再然后,有些耐不住性子的文臣武将都开始想法子找王韶当初写给官家的对策,想看看能不能从中找到灵感也干一票大的。

御前奏对只有少数帝王亲信能参与,连京城的官员都不知道官家召见王韶到底说了什么,远在西北的他们更没法知道。

虽然从王韶平时的文章中也能看出他的想法,但是不如直接看他写好的策略清楚,反正也不是什么秘密。

所有人都知道招抚青唐吐蕃好处大大的有,西夏那边也玩过联合青唐各部落的手段,结果呢,青唐吐蕃现在还是青唐吐蕃,那些番人根本没有定性,投降复叛对他们而言就和喝水吃饭一样简单。

招抚番邦不容易,让番邦安心留在他们这边更不容易,但是不管怎么说能招抚过来就是功劳,以后背叛那是以后的事情。

秦凤路那边直接找王韶,永兴军路这边知道他们新来的同僚和王韶关系不错也都找到了经略司衙门。

在?看看那份神奇的《平戎策》?

各州主官不赞同王大人的策略他们赞同,别管招抚来的番邦能安生几年,只要迁移到到他们大宋地界儿就是他们的功劳,大不了就多花点功夫让他们没有叛逃的机会。

番邦叛逃无外乎就是正常需求无法满足或者是贪心不足想要更多,前者他们尽量满足,后者就派兵打服,反正总有解决的法子。

苏景殊:……

知道你们图省事儿,但也不能这么省事儿。

王韶两个月前已经抵达秦州,这时候才想细细研究他的平戎战略的想法是不是有点晚?

官家都把他派到秦州当机要秘书了,总不能还看不出他到西北是干什么的。

一个个的装傻的时候跟真傻子一样,现在看到人家不费一兵一卒就招抚十多万番邦部众又忙不迭效仿,要是人人都能靠嘴皮子来招抚番邦还轮得到他们来干这事儿?

找到他跟前的官员都不在乎脸面,吵两句可以,吵完之后得把王子纯的《平戎策》复述下来给他们看。

西北官场上的关系错综复杂,陕西宣抚使郭逵和秦凤路经略安抚使李师中这些地方大员都不赞同王子纯的想法,他们这种小官想支持也没多大用。

现在王子纯用实力证明番邦真的能被招抚,官家都同意了接纳内附的番邦部落,那些持反对意见的地方大员不同意也没办法,他们现在照虎画猫能捡功劳的可能性很大。

骂就骂吧,为了功劳他们宁愿被骂。

苏景殊:……

苏大人有小情绪从来不会忍着,

谁给他找的麻烦他去找谁,秦州和京兆府之间通信很方便,这些日子正好要安排归附的十多万番邦部众,一天写三封信抱怨都不嫌多。

青唐吐蕃已经不是全盛时期的青唐吐蕃,如今的他们想要安稳过冬也很难,苏景殊知道番邦端起碗吃饭放下碗骂娘的脾性,合理怀疑俞龙珂这时候归附大宋是为了找个供应部民过冬的冤大头。

说他多疑也好说他冷血也罢,反正他不相信拥有十几万部民的大首领会因为崇拜某个人而举族归附。

包大人又不是这两年才有的青天之名,想归附的话早归附了,还用等到现在?

有猫腻,不能掉以轻心。

不过来都来了,吃饱喝足就拍拍屁股走人未免有点不礼貌。

十几万人迁移也怪费劲儿的,王大人加油,最好让他们有来无回。

秦凤路安排几万人,永兴军路安排几万人,将番邦部众打散编入边地各军,要是这样还能让他们想叛变就叛变只能说大宋的官没本事。

王韶忙碌间收到抱怨的信件也不生气,西北这边的人际关系复杂程度和京城相比毫不逊色,他是被官家派来主持开拓河湟事宜的官,但是西北这边的主官都不赞同他的想法,他在这儿也是举步维艰。

就说这次招抚俞龙珂部,如果不是官家和王相公态度强硬,即便俞龙珂愿意归附朝廷也不会接受。

京城吵成什么情况他不太清楚,只听说那些反对招抚策略的朝臣甚至将接纳俞龙珂部和战国时赵国接纳上党相提并论。

赵国接纳上党为亡国埋下祸根,部分朝臣觉得接纳俞龙珂部也是祸患,坚决反对他的招抚策略。

在那些人眼里,大宋最好和周边政权相安无事,能不打仗就不打仗,现在的地盘已经足够,不能为了那些番邦部落而冒险。

和小小苏大人担心的差不多,他们信不过番邦。

王韶有自信能让归附的番邦不闹事,可他有自信没用,朝堂那边有官家和王相公压制反对的声音,西北这边只能靠他自己。

他得证明他有本事让归附的番邦部落不会反叛,然后才能说服西北各州的主官配合他的策略。

能让大部分西北官员觉得此计可行就说明俞龙珂部的归附很有用,何况他还有个满脑子奇思妙想的同僚,苏子安那脑袋瓜比常人好用的多,就凭他那不怕得罪人的架势就没人敢惹,更不用说西北这边还有个支持开疆拓边的狄大元帅。

希望朝中那些觉得退让是上上策的大臣都能明白伏低做小没有用,汉唐的强盛都是打出来的,没有哪个朝代能靠花钱买来太平。

幸好官家是清醒的,趁现在有官家的支持赶紧把青唐吐蕃拿下,过了这个村儿就没这个店,要是错过这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他真的是撞墙的心都有了。

苏景殊对王韶的计划举双手双脚支持,西北地广人稀,这时候连人带地盘全收不太保险,先把丁口迁到大宋境内再说。

先拉拢再拆分,这年头的番人和汉人都需要思想教育,

正好直接放在一起上政治课。

当兵要有当兵的觉悟,思想觉悟上不去还怎么提升战斗力?

子纯兄放心飞,只要能招抚,来多少人他们就能留下多少人。

大好时机千载难逢,别说他王子纯受不了白白浪费好机会,西北各州有心气儿的文臣武将都受不了。

于是乎,整个西北的官府衙门都开始加班加点的干活,务必让那些归附的番邦在大宋感受到家乡的温暖。

主动归附部落是他们自己人,叛逃的话就是敌人,朋友来了有好酒,豺狼来了有猎枪,他们大宋只接受归附不接受往境外迁徙,想走也行,先打过他们的边境守军再说,西北军的将领都等着呢。

元帅府,狄青对着舆图搓下巴,越看越觉得先取青唐吐蕃然后再和横山方面夹击西夏是个好计策。

苏景殊捏捏眉心,“元帅,这话你已经说了不下十遍。”

他也知道两面夹击西夏是个好计策,但是再好的计策也得能顺利实施才行。

自从俞龙珂率领部众归附大宋,青唐吐蕃好些部落都跟风来投,一时间秦凤路和永兴军路各州各军都在发愁怎么安置那些来投的大小部落。

拒绝肯定不行,让他们白吃白喝也不行,可是大冬天的又没有那么多活儿能干,想给他们安排田地开垦也要等到开春,于是就苦了经略司转运司这些掌管军民财政和军需物资的衙门。

西北这边要防备突然开战各地都有囤粮的习惯,可朝廷怕边将拥兵自重规定囤粮不许囤太多,一旦开战囤的粮食只能应急,后勤还是得靠京城调配。

俞龙珂那十几万部众已经让他们头疼不已,现在跟风归附的又有十几万,这些番邦真的不是故意过来消耗他们的粮草的吗?

苏景殊本来想着趁冬天没多少事情多出去走走看看,身为前司农寺官员关注农耕合情合理,最好能找个地方种棉花,这样明年就把棉衣棉甲做出来。

铁制盔甲到了冬天冷若寒冰,那重量也不是一般人能受了的,如果有足够的田地和人口来保证棉花产量,不光将士们的冬天就能好过很多,战场上也能好过很多。

只是红薯土豆玉米之类的作物房前屋后都能种,种完不怎么管也没事,棉花不行,以之前在登州的经验,这东西不好好侍弄真的可能一年下来连一件棉衣都做不成。

中原和江南要保证粮食产量不能分出田地来种棉花,西北这边不知道适不适合,先试试再说。

奈何计划赶不上变化,他刚和经略司的同僚们打成一片就迎来了铺天盖地的活儿,别说闲来无事出城走走,就连正常的休沐都没法保障。

梦回登州官员排队进大牢只有他一个人苦苦支撑的时候,不,这工作量比那时候还要大。

他好像和工作八字不合,不管到哪儿当官都能是一眼看不到头的公务,也没算命的说他当官之后就成了劳碌命啊。

唯一值得庆幸的是这次有很多同僚和他一起加班加点的干活,而不是他一个人忙的昏天黑地

回家还要看到白五爷在悠哉悠哉钓金鱼。

北风萧萧,他的心现在和屋檐下的冰溜子一样冷。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