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格党

繁体版 简体版
格格党 > [北宋]给苏轼当弟弟的那些年 > 第 179 章

第 179 章

*

局势瞬息万变,板上钉钉的事情也能把钉子拔了。

苏景殊还没来得及替他哥伤心,被贬出京的俩哥哥就幸存了一个。

以洛阳和开封的距离,被贬的那个和留在京城也没啥区别,最后远在千里之外的依旧只有他自己。

小小苏:???

这也行?

太子殿下沉重的表示,只要他的皇帝爹拿定注意,再离谱的事情都能行。

以他爹对苏二哥的喜爱程度,将人留在京城不离谱,把人派去杭州当通判才是出乎他的意料,下诏之后再后悔太正常了。

他爹要是舍得把人派去杭州那么远的地方,当初就不会几次三番的试图把人弄回来。

没弄回来的时候贬远点也就算了,弄回来后再贬……不可能。

杭州多远啊,在那儿写的诗词想传回京城都得好几个月,哪有将人留在京城方便。

他能给出的最大让步就是不把人提拔成谏官,贬出京城就算了,看在他是皇帝的份儿上让让他。

苏景殊:……

你们父子俩现在已经不讲究到这个地步了吗?

还把人提拔成谏官,就他二哥那张嘴,不当谏官都能两边得罪完,当了谏官还不得得罪满朝堂?

怎么想的啊?

莫名有种他们家二哥迟早还得被贬出去的感觉。

官家也是,杭州那么好的地方都舍不得让二哥去,登州这么穷就舍得让他来是吧?

偏心。

指指点点.jpg

小小苏放下信件,化悲愤为食欲拉着白五爷和老沈陪他涮火锅,吃饱喝足开始给京城的亲朋好友找不痛快。

过年不代表能闲着,年后的工作计划做了吗?漏洞百出的青苗法想好怎么改了吗?明年秋闱后年春闱,教材到底更不更新定下来了吗?

都没有?什么都没定下来还有心情过年?

不得不说,小小苏大人煞风景很有一手,只要他想,再欢快的气氛都能给搅和出凄风苦雨冷煞人的感觉。

只要作不死,就往死里作,只是让所有人都过不好年而已,问题不大。

而且他也不是只会捣乱,随信一起送往京城的还有年礼。

庞衙内带回去的一回事儿,他让人送过去的是另一回事儿,登州虽穷但是一年四季都有特产,州衙门口的菜地也种出来了新作物。

感谢天感谢地,秋天收获的土豆可以让他开心一整个冬天,什么样的坏消息都打扰不到他的好心情。

炸土豆煎土豆炒土豆,薯条薯饼薯片,薯门永存!

爹娘哥嫂姐姐的口味都不太一样,他多写几份食谱让家里找口味,等家里的厨娘能把各种土豆吃法复刻出来,那离风靡京城也不远了。

哦,前提是有足够的原材料供应。

今年种的土豆不多,顶多够亲朋好友们尝个鲜,他把切块种植的法子一块儿写

到信上,登州能种的东西开封也能种,想吃就自个儿种去吧。()

他都计划好了,让小金大腿找个皇庄去种就行,之后要不要推广就去问司农寺的农学专家,反正他们登州这边是准备划出一部分农田来种这些产量高的作物了。

?想看醉酒花间写的《[北宋]给苏轼当弟弟的那些年》第 179 章吗?请记住.的域名[()]?『来[]?看最新章节?完整章节』()

在真正接触农事之前,他天真的以为只要农作物产量足够高别的就都不是问题,来登州之后才发现事情远没有那么简单。

世上不存在完美的农作物,系统出品也一样,第一茬种出来的没问题,从第二茬开始就不行了,什么虫害病害乱七八糟的,玉米出苗期需要大量水份,红薯容易生虫,土豆容易生病,产量高也遭不住这么祸害。

只靠高产作物不能一劳永逸,终究还是要靠百姓的精耕细作,红薯土豆玉米这些只能用来救急,大宋百姓的主食还得是稻麦。

就是吧,以大宋某些地方的现状来说,地方官天天干的活儿和赈济救灾没啥区别。

某些地方,好吧,他说的就是登州,以及登州隔壁和隔壁的隔壁还有不和登州接壤的很多州。

大宋的现状就是繁华的特别繁华穷的特别穷,而且穷的地方比繁华的地方多的多的多,这种情况下指望百姓精耕细作没用,随便来个水灾旱灾就能让农人一年的辛苦白费。

高产作物很有用,他们现在就是需要救的那个急。

不是所有人都能吃上米面,和树皮野菜相比还是玉米红薯土豆更胜一筹。

正好朝廷拨钱给他们兴修水利,只要水渠到位,就算不下雨也不担心玉米不出苗。

今冬和明年上半年抓紧时间兴修水利,明年五月贷秋料的时候就能把种子一起发下去。

所以明年的青苗法和今年的青苗法一样吗?

苏通判是个急性子,青苗法相关的事情也容不得他们不着急,这事儿他着急没用,只能委屈京城掌权的大佬们牺牲一下放假时间赶紧制定出新章程了。

腿腿,您觉得这主意怎么样?

太子殿下:……

太子殿下看完信后直接带着信去找他爹,虽然他是当朝储君,但是青苗法相关的事情还是得找他爹。

对此,官家表示,他也不是什么信都想看。

占用假期时间是不可能的,再着急的事情也得等到年后。

主要是过年前后他的肱股之臣们都在忙家里事凑不到一起,他本来的打算就是年后召集政事堂和条例司的官员坐下来好好说话。

过年放松几天,他也好真正静下心来考虑接下来要怎么办。

这一年来只顾得闷头和朝臣吵架,回头看看的确有不妥当的地方,幸好政事堂的几位相公没有全部被他气跑。

青苗法往哪个方向改他还没想好,不过有一点可以确定,还钱时的那两分利必须得取消。

官府可以不借钱给百姓,但是绝不能在需要粮食救命的时候找百姓收利息。

至于家中贫困到什么程度才能找官府借粮,还得商量过之后才能决定。

() 这份钱不是赈济救灾的钱,赈灾的银两花出去回不来,青苗钱花出去还得要回来,要是二者混为一谈,朝廷又何必费劲去推行青苗法?

心急吃不了热豆腐,仓促推行下去问题太多,新政果然还是得慢慢来。

赵大郎转身想走,他已经知道在他爹上头的时候说服他改变主意有多费劲,短时间内他不想和他爹讨论新政相关的事情。

他还是个孩子,他懂什么?

切~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