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格党

繁体版 简体版
格格党 > 历史副本从崖山海战开始 > 第 28 章 临安城下

第 28 章 临安城下

接下来的时间,于谦充分领略到,“文天祥”这三个字,在江南地区究竟有多大的影响力。

简直就是金字招牌。

以舟山为中心,辐射向周边地域,大批的仁人义士和不堪忍受的流亡百姓望风来投,短短数十日,就啸聚起了两千余人。

张千载十分积极地出了一大笔钱,作为启动资金。

然后于谦一合计发现!

天呐,即便这笔钱放在一边不算,他现在也是富可敌国的人了!

之前宋高宗赵构逃亡到舟山小岛,带了大半的身家跑路。

离开时,又因为仓皇奔命,连玉玺都来不及捡,宝物自然也七七八八都留在了岛上。

于谦把宝物统统转手卖出去,换回了一大批粮食器械。

舟山本土有船舰数十,表明愿意归用,文天祥遂将众人分为若干营队,就地取材,操练水师。

如此大规模的人群聚集,很快就被浙江沿海一带的元兵察觉,汇报给沿海招讨使。

初时,招讨使并不知是何人在搞事,只派一小股部队查探情况。

文天祥有意隐匿,令部下扮作渔民打扮,连日乘小船来去,在海上从事捕捞。

元军拦住搜查了十余次,均未发现任何异样,防备日渐松懈。

直到某个深夜,于谦藏身在一艘小渔船中,一路颠簸,摇摇晃晃,来到了浙东边境的一个小渔村登陆。

浙东地区民风彪悍,多年来,起义者一直未曾断绝。

他来见一个人,谢翱。

谢翱从前是文天祥的参军,如今在浙东民间网罗义士,结社游走,手下聚集了一帮可用之人。

当然,后世更熟悉的,还是他悼念文天祥的作品《登西台恸哭记》。

剜心喋血,字字从肺腑中来。

据说文天祥就义之后,他经常一个人披发长歌,行走于浙水江边,每见昔年和文天祥并肩看过的山河故景,草木云榭,就大作悲歌,失声痛哭。

所谓“死不从公死,生如无此生”,大抵如此。

于谦想到这里,心绪还有点复杂,毕竟,正是因为那天在画画的时候,他提了一下《登西台恸哭》,先生才正式决定要起兵。

于谦在见到谢翱之前,设想了一番对方的形象。

感情这么充沛,一定是个和西晋阮籍一样,路尽狂歌、放诞任侠的真性情名士吧!

然而他见到的,却是一个——

衣冠齐肃,形容冷峻,长发束得整整齐齐一丝不苟,全身上下都严丝合缝分毫不乱,仿佛玉石一样冰冷雕琢的美男子。

于谦:?

朋友,你崩人设了!

谢翱见他一路坐小渔船里过来,衣鬓凌乱,眉头先自皱紧了。

他大约是觉得刚见面就动手不太好,但忍了又忍,最后还是没忍住,抬手给于谦捋平了衣襟,正了正领口,又拔下他束发的玉簪。

谦:“……哎,这个我自己来就行。()”

“……⑻()⑻『来[]&看最新章节&完整章节』()”

他乌发散落,在夜幕间浸着横波飞练般的流光,飞速将之用玉簪挽起。

然后,就被谢翱坚决地拽了回去。

“你这个”,谢翱语气低沉,万分忍耐地说,“不对称。”

于谦面无表情,只能看着他把自己的发簪拔下来,重又操作了一通。

天幕上,众人毫无良心地哈哈大笑:

【宋孝宗赵瑗】:别说,谢翱这手艺还挺行,不输宫廷发师。

【汉光武帝刘秀】:于谦的发质朕狠狠慕了,好想拥有。

【楚宣武帝桓温】:可以可以。

【教主道君皇帝赵佶】:于谦现在的颜值,是可以入画的水准。

【陈文帝陈蒨】:于谦什么时候都可以入画好吧。不过,谢翱确实有两把刷子,适合请进宫布置花园。

【陈文帝陈蒨】:谢翱如此强迫症,布置花园应该很得心应手。

于谦:?

这都是什么人啊!

他在小渔村待了小半个月,等待着文天祥和他约定的进攻日期。

介时,舟山岛上的义军将会派一支小队进行佯攻,吸引沿海一带的元军主力,暗中层层设伏,将其一网打尽。

而他们将从后方包抄,占领浙东这几个城镇。

期间,于谦免不了要和谢翱打交道,商讨战略。

然而每一次,谢翱都能找出他身上某处不甚妥帖的细节,什么头发丝,衣领口的,给他休整改造一番。

次数一多,于谦终于忍不住怒问他:“你为什么单单针对我?那个张千载成天披头散发,怎不见你去管他?”

谢翱坦然相告:“因为他不配。”

他的目光十分清亮:“唯有明珠,方可因细小瑕疵而蒙尘。至于歪瓜裂枣们,若有些许缺陷,只能叫雪上加霜,惨绝人寰。”

于谦:“……”

他忽然警觉:“你不会也对先生这样吧?”

谢翱摇头:“那倒不会。我对丞相万分敬仰,他在我心中如同一面不朽的旌旗,绝非尘世中人。你就不一样了,你我之间显然更加亲近。”

于谦:?

你不要过来啊!

月余后,双方如期合兵,平虏军大旗迎风招展,迅速占据了沿海的几个城镇。

能取胜的最主要原因,还是占了时机之利。

浙东沿海一带的元兵,多是张弘范旧部。

张弘范一死,张珪又忙着在庐陵给邓剡修墓,无以为继,这群人现在整一个就是群龙无首的混乱状态。

加之浙地流民众多,尽是其他地区的百姓,因为不堪元朝繁重傜役赋税,而流亡至此,一见文天祥打出“平虏”旗号,顿时蜂拥蚁聚而至。

反正南人在元朝是第四等人,反正也活不下去了,干

() 脆就此反了吧!

其声势浩大,犹胜过两年前文天祥奉召起兵勤王。

毕竟起兵勤王,只是为了保护宋朝国祚,而平虏起义,却是百姓们选择为自己谋一条生路。

哪个更有号召力,简直一目了然。

起义的星火瞬间燃遍浙江各地,并且以极快的速度向其他地方蔓延。

整个江南地区的文人士绅,多有响应接洽者,往来信笺如云。

于谦每日花很大的功夫,帮先生处理这些传讯,根据来自史书的记忆,判断他们每个人到底可不可信。

一些别有用心之人,被他干脆利落地剔除。

而一些乍看起来比较边缘的小人物,也被他捞了回来,予以重用。

天幕前的观众们:“……”

尼玛,于谦这是直接开了历史挂,要一飞冲天啊!

到这一年深秋,元廷眼看起义闹得越来越大,终于坐不住了,派来了浙东宣慰使、名将史弼征讨。

史弼武艺强悍,膂力过人,最喜欢的是弓马开阖、直来直去的强攻模式,酣畅淋漓,一来就制定下了正面对抗的战术。

平虏军秉承着“敌进我走,敌退我追”

的策略,主打的就是一个不走寻常路。

每次史弼一来,就疯狂跑路,等史弼气势衰颓、沮丧退去的时候,又大军杀出来,直接给了他致命一击。

如此三番五次,到了次年,史弼军队直接被玩没了,就连本人也在一次埋伏中,中箭而亡。

此时,元廷的名将大多在西征线上,抽不开身,忽必烈遂下旨,命闭关读书了一年多的张珪挂帅,率其父旧部前往浙东,征战平乱。

张珪的兵法,大半来自他父亲张弘范的言传身教,小半则来自邓剡。

很不幸,这两位于谦都很熟悉。

厮杀即将拉开序幕的前夜,于谦和先生坐在军帐中议事。

“先生”,于谦身披满天柔和的星光,看向文天祥,“我以为,光荐和张弘范思路都颇为灵活,绝不拘泥,张珪也当是如此,敢于行冒险之事。”

“何不故作疑阵,分兵三股,卖一个破绽给他,然后一举诱入彀中?”

文天祥低眉沉思,眼睫上流转着一抹秋霜凛冽的光芒:“好。”

于谦又与他议定了战事的诸多细节,传令下去,让各部严格按照计划行事。

夜深人静,二人俱都沉默下来。

此刻,夜风吹开帘帐,原野之上,星河之间,千帐灯火都已安歇坠落,唯有一片旌旗明明灭灭。

这是狂风暴雨到来之前,最后一个静谧的良夜。

于谦眺望一阵远方,仿佛已经看到了明日血流成河的厮杀,他出神了许久,目光又慢慢回落到先生身上。

先生正坐在灯前,提笔写一首战地小诗。

星辉在他如雪的指尖轻轻流转,又淌在纸笺上,蔓延成一片琉璃般的水河。

他在写:“青山是我安魂处,清梦时时赋大刀

。”

于谦觉得这首诗调子太悲,总让人有一种不详的预感。

但他又不好阻止先生写诗,只好趴在桌上,目光灼灼地盯着先生,一派望眼欲穿,希望先生快点关注到他。

文天祥终于不得不搁下笔:“廷益为何这般看我?”

“因为先生好看……”

于谦顺口一说,立即纠正道,“不是,因为我想要这张纸。”

先生有点无奈,只能将新成的诗作递给他:“廷益这么喜欢收集我的作品,莫非想以后为我编文集?”

于谦眨了眨眼:“好呀。”

可是他转瞬又想到,他会一直仗剑守在先生身边,一直保护对方的,所以,他多半会死在先生之前。

于是他便改口道:“不不,先生定然长命百岁,还是由你自己晚年来编写文集吧。”

次日,文天祥发表了一通战前动员讲话。

于谦随即起身,振臂高呼:“诸位,我们的口号是——”

陈英:“今日东风起,大吉又大利?”

张千载:“平虏平虏,只赢不输?”

谢翱:“我相信我们是无敌的!”

于谦朗声说:“——是「有朋自北方来,虽远必诛」!”

众人:“……”

你别说,细品一下还真妙。

元朝胡虏自认是北人,而他们是南人,被蔑称为第四等人,可不就是「有朋自北方来」?

一时间,平虏军全员反响热烈,并决定将这句简单明了的话作为口号。

于谦十分满意。

然而,此刻的他并不知道,自己铿锵有力的话语回荡在另一个时空,刷新了一名少年的三观。

……

大秦位面。

公子扶苏正在听大儒淳于越畅谈《论语》,这时忽然看见天幕上于谦的话,顿时惊呆了!

简直被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论语》居然还能这么解读?

扶苏带着一丝奇妙的感悟,回头又翻了翻书,立刻就品出了不一样的滋味。

这个“朝闻道,夕死可矣”,难道不是在说,“早上知道了去往匈奴的道路,晚上就把匈奴都杀死了?”

这个“君子不重则不威”,难道不是在说,“君子(我们老秦人)不下重手打死人,就无法在六国遗民之间树立威信?”

《论语》果然精妙。

看起来是仁义礼智信,其实字字都是在杀人诛心,保境安民啊!

扶苏恍然大悟,当即把自己的思路分享给淳于越。

淳于越:?

他瞬间暴怒:“公子从何处听来的歪门斜说,一派胡言!”

“可是”,扶苏指着天幕上的于谦,“于先生所言,难道不对吗?”

“这,这……”

淳于越就算再挑剔自负,看见了于谦在后世的事迹,也说不出他半个字的不是。

按照儒家标准,修身、齐家、治

国、平天下,这于谦简直就是活生生的圣人,是要封圣的!

圣人之言岂能有错?

难不成,其实他一直以来的解读才是错的?

此刻,大秦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老博士,陷入了深深的自我怀疑之中。

……

平虏军按照计划行事,很快拿下了对战张珪的开门红。

而后,又一路势如破竹,在起义第三年的年末,接连攻下浙东八府,很快就大举围城,包围了旧都临安。

于谦身披甲胄,朗声鼓励一众战士,清润的嗓音优美动听,如同青山亘古间的渺远钟声:

“临安城就在前方!”

“新春将至,正好打下旧都,回去过年!”

“定要一雪前耻,让崖山、扬州、还有千百地的烈士英魂们,都得以瞑目安息!”

他经年以来,在军中积累了甚高的威望,众军士纷纷响应,壮志如潮。

谢翱等人各司其职,督查军械,布置攻城器具。

张珪如今,就被围困在临安城中,四野都是气势凶猛的义军。

平虏军一路行军顺利,固然有他们用兵灵巧、兵贵神速的缘故,但也有一部分问题,出在主帅张珪的消极应战态度上。

一直到困守临安之前,张珪都是一种近乎摆烂的状态,甚至没有组织任何一场像样的抵抗和围剿。

他隐约觉得,自己这次与平虏军的对抗,似乎并不属于正义的一方。

他再不能像当年随父亲进攻崖山、扫灭南宋时那样,信心满满地认为自己起兵,是为了天下苍生,是将江南地区的百姓从腐朽的宋王朝手中拯救出来。

要知道,眼前的平虏军,绝大部分成员都不是朝廷公卿和军户,只是普通的百姓啊。

若是能有一口饭吃,若是生活还过得下去,哪家百姓会愿意刀口舔血来造反呢?

天下确实一统了,可百姓的生活过得并不好。

张珪过不了心里那个坎,没法说服自己对百姓们大肆杀戮,始终以消极防御为主,一退再退。

他一直在纠结,而后就一步步演变到了如今的局势。

这一晚,更深人静。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