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格党

繁体版 简体版
格格党 > [红楼]林家良妾躺平了 > 第64章 暂别

第64章 暂别

门上报贾琏来了时,姜宁恰好正在和黛玉商议她去贾家带多少人,多少钱,且为什么要这么带。从接到升调旨意到现在前后十日,足够林家的孩子们做好分别的准备了。

因此,听见“琏二爷到了",黛玉只是微微一僵,便抿出一个笑,问姜宁:"娘?”如今姜宁是名正言顺的林总督夫人了,有二品诰命,见一个小辈男子不算什么。姜宁吩咐:“带琏二爷去吃杯茶,暂歇一刻钟再请来。不必叫凛二爷和他见面。”既然要把黛玉送去贾家,就更不能给贾家和李家搭上关系的机会。李世凛和贾琏为平辈,贾琏还比李世凛年长四岁,论起来李世凛还要称呼贾琏一声“贾兄”。

管贾琏叫哥?

虽只是一句称呼,不算什么,姜宁也不想让好二侄子受这种委屈。

黛玉绯玉是没办法。谁叫林如海的原配是贾敏,贾琏真的是贾敏的亲侄儿,她们的亲(继)表哥。

白棠听命去了。

姜宁才和黛玉说:“在家里,不高兴、不想笑,不用强笑。”哎……

黛玉却伏到姜宁膝上,一手拉着绯玉,仍然笑着:“我喜欢和娘笑。”

姜宁给理了理头发,想说几句什么,又觉得说什么都很苍白,便继续讲完多少人与她同去荣国府。

虽然一向不主动关注贾家的事,但这么多年了,又是在贾敏手底下讨生活,又是管家、交际,她对贾家的规矩已经很了解。

贾敏未出阁在家做姑娘时,宁荣两府给姑娘的配置是四大四小,即四个二等和四个三等,共八个丫鬟贴身服侍,除乳母外,还有四个嬷嬷教引,粗使的丫头和婆子不算在内,光屋里就有十二三人。

嫡庶一样。

因贾敏是两府姐妹四个里最小的,她十岁后,姐姐们都出了阁,贾母又将自己贴身的四个大丫头给她使唤,便不算薄厚不均,还请来宫里两位嬷嬷教导琴棋诗书,规矩礼仪。这两位嬷嬷又各有服侍的丫头婆子。

再算上这些人和粗使的,光围着贾敏的就有五六十人了,真个是金尊玉贵娇养。但到了与黛玉同辈的姑娘们这里,配置已大大削减。

贾元春入宫前,尚有两个二等、两个三等丫头随身,相比姑姑一辈只削了四个。贾元春入宫后,贾迎春该挑丫头时,又减了两个三等,除乳母外,便只有两个二等丫头贴身服

侍。

贾家江河日下,所谓“教引嬷嬷”的质量也不比从前,随意挑出一个都识文知礼,真能教导姑娘们。

听得如今贾迎春身边的四个“教引嬷嬷”,不过是年纪大些的婆子,只有一两个服侍过贾母,略比旁人通些

而林家虽然没了爵位,因林如海仕途尚算顺利,一路升迁,家里人口又少,经济负担不大,各人身边的配置还维持着旧日有爵位时的规矩。

林家从前的规矩便是姑娘有四个二等丫头随身服侍。因林家几代单传,生的都是男子,黛玉和绯玉竟是头两个长成了的女孩儿,姜宁便将这四个二等丫头的名额定为两个十三岁以上,沉稳知规矩的,和奶娘一起照顾她们起居,两个和她们岁数相差不多的,做伴读丫鬟,陪她们一起上学(绯玉的还要一起习武),至少能服侍到她们成人。

去年贾敏去世后,姜宁便问过秋篱和秋藤的意思,将她们降了二等,编制改为黛玉身边。

这两个丫头毕竟是贾敏去云南前从身边精心选出来留给黛玉的,她细看了几年,着实很好,又一直照顾着黛玉,让她们留下来服侍是人尽其才。

另外两个伴读丫鬟,一个是林家的家生子,今年八岁,黛玉给取名叫夏雁,一个是姜宁外面买来的,今年十岁,姜宁取名满溪,黛玉没改。

至于原著里陪黛玉一起上京的伴读丫鬟雪雁,不知就是现在的“夏雁”,还是在别处当差,还是根本没被买到林家,姜宁就不得而知了。

倒是“王嬷嬷”还在。

原著中,黛玉上京,贾家只有仆妇来接,没有正经主子,是家庭教师贾雨村沿路护送。

那里的林如海大约是和贾家达成了什么托孤协议,或许是为了低调,或许只是为了让女儿尽快融入贾家,只让带了一个伴读丫鬟和一个奶嬷嬷,专门按贾家的规矩,给贾母送人留了空。

其实按这时代的观念,"奴才"和“衣服首饰”一样,都是有用且能充门面的可消耗品。外孙女去亲姥姥家住,大张旗鼓带一堆吃穿玩具也太生分了,姥姥家什么没有?

贾母送的鹦哥——紫鹃——也确实越过雪雁,成了黛玉最亲信的丫鬟,甚至把她当姐妹看。但姜宁不打算按原著来。

姥姥是黛玉的亲姥姥,黛玉可不是贾家的亲女儿。

黛玉只是在

贾家住几年而已。就算林如海真死了,有她这继母,还有李家,黛玉也怎么都称不上“孤儿",轮不到贾家“惜孤女”。

李家重情义,她将来可以带女儿们回娘家蹭住。

大理寺卿家养大的女孩子,怎么比不上被荣国公夫人养大的?林如海真死了,贾家对林家的执着也该没了。贾母若对黛玉还有几分真心,就不会和她抢孩子。

所以,黛玉没必要为了贾家的规矩委屈自己。

但真让她“呼喇喇”带二三十人到荣国府当然也不行。

姜宁定下王嬷嬷和四个二等丫头都跟去。秋篱明年配人,就不去了,编制已经换上了盛月。

再有一家管事,是原本在老宅管灯烛柴炭,去年没竞争过这里管灯烛柴炭的人,现已失业一年多的赵丰两口子,带贾敏旧日的陪房四人也跟去,在二门外应答。

——虽说把皇帝派来的仪鸾卫给了女儿,又随女儿去贾家似乎有些怪,可林如海已经说清楚了,这十六个仪鸾卫至少会护卫他到调离总督任上。

四个女仪鸾卫,两个是专门让林如海送给别家的(但姜宁猜测,如果林如海自己收用了,宫中也会乐见,这叫主动表明绝无私心,不怕人查),终夏和盛月便是专门保护女眷的。

姜宁派盛月随身照顾黛玉也是遵从宫中吩咐嘛。

若林如海调任后,仍在边境任职,想来宫里也不会舍不得一个仪鸾卫照顾重臣家的女儿。若他调回京中,黛玉自会被接回来,盛月归队便归队罢。

可惜盛月虽通医术,水平却并不比太医院更高,也没办法一两年内彻底调理好黛玉的身体。

不过有这么一位医术不亚于当世一流大夫,还武艺不错的仪鸾卫跟着,姜宁是放心多了。

而贾母还给不给黛玉丫头,怎么给,姜宁不管。林家去的这十一人,发月例的钱姜宁早给黛玉准备好。两千两银子够她连月钱带月米、四季衣服发十年,还额外给她带了一千两备用。

这三千两银子,共只有一千两是整个的银锭,余下两千两都是散碎金银镍子和成串或零散的铜钱。

"荣国府规矩大,不似咱们家,使唤人跑腿传话,人到话到,事办好了只是本分。他家不同。他家凡跑腿传话的人到了地方,那里主子竟还要给赏的,少则三五十个钱,多则一二百、三五百、一吊,

都有。我说得难听些,他家大半人心里装的都是富贵金银,你赏了,未必念你的好处,你不赏,他们反而还要说你小气。"

姜宁对贾家这种风气实在没好感。

本来贾家姑娘月钱就不多,一个月只有二两,一次赏出去五十、一百个钱,赏二十次竟花完了。

这种风气不加以遏止,人心越来越贪,只会愈演愈烈,拜高踩低成了常例,家就乱了。

开始三五十个钱还赏得出手,后面一次三五百个钱,三四次就能掏光月例。这发的月钱竟不是预备女孩儿们偶尔使用,全赏出去了。

就是黛玉、绯玉一个月有五两月钱,也禁不住这么花。

但贾家风气如何不关姜宁的事。她只想尽量避免黛玉在贾家受委屈,哪怕是背后被人说“小气抠门”也不行。

几百两银子而已。

“你到了那里,虽说要孝顺外祖母,和姊妹们随分和气,才是客居,但也不必太委屈自己了。下

人们若过分上脸,你不必容忍,只管告诉管家的舅母嫂子去罚,或直接告诉荣国公夫人。姊妹们有不好,有个尽让便是,可若舅母嫂子们为难你,只管告诉赵丰家的,让他送信来,爹娘自会为你出头。”眼看分离之日将近,姜宁也不避讳说贾家的坏话了。

原著里,黛玉进府第一天,王夫人就敲打一个六岁孩子离自家儿子远点,姜宁不清楚她是真的四五十了还“天真烂漫”,还是抱有别心。她不多说了,相信黛玉自己能判断出来。

她只重复:"在人家是不比在自家方便,可你是荣国公夫人专派长孙千里迢迢过来接去的,他们家理该尊重待你。贾家是几世国公府邸,你父亲亦是二品总督,当年结亲门当户对,如今咱们家也不矮他们一头。你要记着,你是林家的长女。”

黛玉起身,行礼应下:“是,女儿谨领。”

绯玉跟着姐姐起身行礼。

姜宁搂住两个宝贝,吩咐:“请琏二爷过来罢。”

贾琏终于见到了让父亲十年不能忘怀的姜姨娘——现已是姜夫人了!

/>

其实便是没有从前那桩事,也实在怨不得父亲生气。

连他心里都不大舒坦。

让一个续弦压到四姑姑头上,那不是打贾家的脸吗?

幸好贾家现下没有正到嫁龄的女孩子,不然这人可丢大了。

他本以为老太太也会动大怒,还担心老太太气病了怎么办。

哪知听凤丫头说,老太太只生了一日闷气,过后一点不喜都没再露出来,还叫林之孝家的去送贺礼,还送了和往年一样厚的年礼,叫他不得不佩服老太太的心胸。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