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里有一支流派叫做“农家”,他们提倡的是“君民并耕”的思想。但想也知道,这样的思想肯定不会被君主们所采纳,到了先秦后期,农家已经悄然退出了政治舞台。】
咸阳城中。
李斯冷笑一声,想起了自己曾经学到过的一些关于诸子百家的轶事。
农家在当时可也算是显学,和儒家的思想有一部分重合,但也有一部分是天然对立。
孟子就对农家的许子十分不屑,甚至称其为"今也南蛮觖舌之人",说他是有着奇怪口音的南蛮子。如果不是农家当初势大的话,那孟子根本不会将他放在眼里。许子的弟子陈相原本就是儒家子弟,后来转为农家,就像他一样。
陈相曾经和孟子论战,但被孟子打败。再后来,农家不受君主重视,也没什么新的变化,就慢慢的败落了。
李斯也不喜欢农家的理论。
“君民并耕而食”、“收获平均分配”…幼稚!
完全无视整个国度的现实情况。
已经得到权力的君主怎么可能会和庶民一样的去种地。所有的收获怎么可能无视身份平均分配?
就像他自己,他现在已经不再是守仓库的小吏,而贵为秦朝的相国。
难道还想让他和庶民一样冒着大太阳去种地?那他那么辛苦,用尽心机要往上爬到底是为了什么呢?
农家,倒也亡得不冤!
不过,李斯倒是不像上次担心儒家那样的担心农家,自己的陛下就算是倾儒,也绝对不会倾农,最多就是鼓励农桑而已。
不过,刚刚羽赵过发明的几种农具倒是真的好用,李斯召来自己府中的工匠,让他们赶紧连夜仿制出来,这样明天自己可以带着入宫呈给陛下了。
李斯抚着须,满面笑意,仿佛看到光明的未来。
【但之后,华夏古代也涌现出了不少的农学家,他们身上或多或少还闪耀着"农家"的影子。】
【我们刚刚提到的赵过就是其中的一位。他不仅发明了耦犁和鞍车,还创造了一种"代田法"。当然,也有说是关中的农民在劳作中发明了代田法,而赵过在这个基础上做出了总结和改进。这一点暂且不提。】
【简单的
理解代田法就是在田里挖沟,然后把农作物种在沟里面,这样可以保证它们的幼苗不被风吹倒,还能更好的赌博水分。然后每次除单的时候再把购边至上的工往沟里填一点,让农作物长得更加扎实。等到填平,农作物基本也长得差不多了,就等着成熟结果了。然后第二年的时候,再换一下沟和垄的位置。】①
戴着斗笠的农人在一名老者的指导下在田里开沟,然后小心的将种子洒了下去。
种子很快就长成了小苗,农人脸上露出了笑容。
有一夜,忽刮大风,他在家里辗转难眠,索性披了蓑衣来田中查看。
却看见平地里种下的秧苗早已经被大风刮得东倒西歪,但种在沟渠里的秧苗却因为两边士垄的保护还活得好好的,只是面上盖了一层薄土。
太阳出来了,照耀在秧苗之上,充满生机。
【这一点是很科学的,因为我们现在即使不会种地,也大概知道一块地如果一直不停的种同一种植物,它的肥力就会慢慢的流失,最后变成毫无营养的沙土。耕地也是需要休息的。代田法就保证了耕地的轮休。】
…
萧何一拍大腿:“这个很有用啊!我们也可以学嘛!”
而且看上去其实并不困难,应该很容易就学会。
他虽然是主吏掾,平时不用下田干活儿,但家中也是有很多亩地的,正好到时候可以拨出一部分来试一下这个代田法。
正当他寻思的时候,却看到旁边的刘邦站起来就往外走。
“刘季你小子去哪儿?”
刘邦哈哈一笑:"仙画路上也能看,我找人去商量水车一事。"
他平时可是要帮父兄在地里帮忙的,知道灌溉一事有多重要,也有多难。两只大木桶装满水,一下子就能将腰背压弯。而且一亩地往往也不止一两桶水,更别提十亩地百亩地。反复往来,人都要累死。
仙画所展示的几种农具,那些小件的并不难仿造。
唯有水车,身量巨大而且有一定的难度,必须要言府要吏目拿出钱和人来介入才有可能办成。
刘邦决定牵头来尝试一下。
如果能行的话也算是造福家乡,而且,他心中也有着小心机,若是能抢在别人面前将水车搞出来,说不定对自己的前途也有些好
处。
刘邦平时惫懒,但不代表他不想升职。
他只是胃口比较大,要搞不如就搞个大的。
萧何在身后笑着摇头,也高兴他终于不再浑噩,起身跟了上去。
汉武朝。
有人问孙小羊:“仙人最后讲了些什么?”
他们之中很多年纪大的人,虽然能听懂仙人说的话,但却不太懂里面蕴含的意思,要想很久才能想明白。但往往,等到想明白的时候就忘记了原文。
现在正好可以请教孙小羊,这个村里唯一念过书的年轻人。
孙小羊将仙画中关于轮耕的那一段告诉他们,自己也喃喃自语:"原来土地也是需要休息的吗?”
就像人如果一直挑水的话,那肩膀容易酸痛,需要休息好几天才能缓过来。
“真的是这样!”人群中有人喊出来,“我们家之前有块地,之前种什么都长得很好,但这两年开始,种什么都长得不好。我还以为是鬼神作祟!还想要请巫来作法!"
仙画中既然这样说,那巫肯定是没有用了。
喊话的人庆幸自己家省下了一笔钱。
“可是,土地如果要休息的话,那我们的收成不是更少了?”有人哀叹道。
孙小羊想了一下,说道:“仙画中说的是种同一种作物才会这样,或许种不同的作物就不会这样。另外,我觉得我们可以尝试一下代田法,看上去并不是很难。”
人群中很快响起了声音。
“小羊,我们听你的。”
“对,听你的,你说怎么做就怎么做!”
如果不是孙小羊的话,他们还沉浸在之前的悲痛之中,可能根本顾不上仙画讲的这些内容。
而现在,他们却像是看到了希望。
经过半期仙画的时间,孙小羊已经俨然如这一片的带头人。
【另外赵过还有一件事说明他真的很有科学思维。那就是他懂得实验的重要性。代田法并不是他脑子里一想到立刻就推向天下的,人家在离言设计了试验过程,划了试验田,得出了不错的结论,这才慢慢的向民间开始推广。】
【所以说赵过是华夏古代第一位农业科学家,应该没什么问题。他的功绩是很伟大的,汉
武帝后期有多惨我们上次也讲过了,经过赵过推广农业,提高产量和效率之后,配合休养生息的政策,到了汉宣帝年间,《后汉书》记载“天下安平,人无徭役,岁比登稔,百姓殷富,粟斛三十,牛羊被野",已经是安平富裕、人烟繁荣的世间景象!】
小小的孩童坐在水牛上,从田间的小路上走过。
小路边就是丰茂的农田,而不远处还有牛羊在山坡上吃草。
孩童吹起了笛子,清脆动听的声音在田间林里响起。
一派静谧闲适的悠然之景。
看得各朝各代的农民们都要落泪,这就是他们梦想中家园的模样!
【刘彻,要打战的时候有卫青霍去病,要搞钱有桑弘羊,要搞农业就找来了赵过,要托孤又认准了霍光。不说别的,他这当皇帝的运气是真好,当然,他自己看人和用人的本事也是真准。赵过在当治粟都尉前毫无名气,桑弘羊只是商人之子,卫青只是一马夫,这种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大胆态度,也给了刘彻相应的回报。】
刘彻已经完全没有刚才的脸黑迹象,反倒愉悦非常。
朕用人的确是不拘一格。在这上面,他有着强烈的自信,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夸!再多夸一点!
想听。
赢政心里都酸得冒泡了,看看人家这济济的人才!
当然了,他文也有李斯,武也有蒙恬王翦,但作为一个帝王,谁会嫌弃自己朝中的人才多呢!
而且,仙画还没怎么夸过他大秦的人才呢。
他面无表情,实则心里酸得冒起了泡泡。
李世民不酸。
他笑呵呵的看着众臣:"武帝用人的确大胆独到!身边不少治世之能臣。不过,朕的大唐也不差,众卿家必定也能如汉武群臣一般,青史留名!”
汉武帝有他们,而他也有凌烟阁二十四功臣。
该知足了。
众老臣们被李二凤感动得泪水连连,连忙躬身:“陛下乃不世之明君,我等愿为大唐为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君臣一时之间执手相看泪眼,肉麻兮兮。
李世民也在心中想,看来后世所说的科学思维与"实验"也有关系。那赵过,即使只是
种田也知道先试验,看来,朝廷的政策也应如是。
有的时候,贸然推广下去只会收获到与自己想要的相反的结果。
李二凤不知,受仙画的潜移默化,他已经琢磨到了一点"科学思维"的内在本质。
【可惜的是,赵过没有著作留下来,要等到西汉后期的汜胜之,编著了《汜胜之书》,才有了华豆历史上最早的一本农业典籍。】
【汜胜之的生平在史料中没什么记载,只知道他在汉成帝时期任议郎一职,然后在京师地区指导农业生产。他在工作中可能有所感悟,于是就将自己的所得和民间的一些优秀经验包括什么时候耕田、什么时候收种、留种、育种,以及如何积肥等等一些十分详细的技术经验,汇编在一起,这就是《汜胜之书》。】
【这上面的优秀经验,一直到了隋唐时期都还在被人不停的引用。它也与后世的《齐民要术》《农书》《农政全书》一起被称之为华夏古代四大农书。】②
西汉。
汇胜之正在自己家中的书房里奋笔疾书。
妻子送来点心,看他清瘦的身体很是心疼:"你说你,人家当议良的天天待在官舍里,就你,愿意往田里跑,晒黑了不少,成天累得要命,也不知道图什么。"
汜胜之笑道:“我只是看着瘦,但实际身体可比那些成天久坐的好多了。”
妻子将点心放下来,还是有些不满:“儿子从官学中回来,都说别人笑话他父亲是个田舍郎。”
汜胜之不以为意:"田舍郎就田舍郎。这等瞧不起农人的人,叫他少与之来往。"
妻子还想说,正好仙画开始了,她索性找了座位坐下,和沼胜之一起观看起来。
然后就看到这一段。
她不可思议的转过头来:“这上面不会说的是你吧?”
她当然知道自己夫君这段时间正在编著农书。一开始的时候是觉得很不靠谱,农书有几个人会看?如今士人们都看不起农人,轻易不会下田。说不得,这农书只会浪费家中笔墨。
但,夫君居然靠这个青史留名了?
汜胜之哈哈大笑:"你看,田舍郎也是有田舍郎的好处的!"
他更好奇的是,不知道和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