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格党

繁体版 简体版
格格党 > 盘点千古风流人物 > 第60章 诸葛亮:杜甫,知己啊

第60章 诸葛亮:杜甫,知己啊

天幕剧透的安史之乱把各个时代的李隆基都推向了危险的地步。

武则天盯着席间八岁的李隆基,那目光好像要吃人:"杜甫他写的朱门酒肉臭早已经敲响了警钟,但是皇上不听,安史之乱爆发也是活该。”

“你觉得呢,唐玄宗,李隆基?”

武则天一字一顿,气势迫人。

李隆基额头冷汗直冒,有一说一,天幕播放之前,他还没敢想自己能做皇帝。

他也希望自己能青史留名,在史书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结果第一次出场就是长恨歌,第二次出场就是安史之乱。

他心里叫苦不迭,天幕怎么从来不说他好的一面?

李隆基感觉如芒在背,脑海里浮现奶奶杀李唐宗室的干脆利落劲,感觉下一秒自己也要成为刀下亡魂。

当领导数落的时候,自然要把过错往小了说。

李隆基连忙甩锅:“悠悠我心终归不是皇帝,见识实在是太浅薄了。”

“这天下安危怎么可能系于安禄山一人?即使安禄山立刻失明,安史之乱也终究会爆发,只不过是张禄山和李禄山的区别。”

总之,绝对不是他的锅!

武则天微挑眉毛,目光逐渐没那么刺人:“哦,怎么说?”

李隆基一听自己说得有戏,连忙往下编:“据说安禄山是在河北出兵。从商鞅变法开始,关中跟河北就有巨大的分歧,白起坑杀了二十万赵国人结下了死仇。

到了汉朝,河北已经非常繁华,早就有不臣之心。到了本朝,太宗杀窦建德杀得太过草率,埋下了离心离德的伏笔。

河北尾大不掉,连太宗和皇奶奶都解决不了,这跟儿臣关系不大,您说对不对?”

武则天闻言闭上眼睛:"你说得不无道理。河北确实是个大麻烦。"

李隆基一听武则天赞同他,连忙继续扯:“本朝有科举考试的制度,可是考试不糊名字,官官相助,到头来朝堂全是氏族。

天幕里说的这么多大唐诗人,好像每一个人科举都不顺利,这说明真正的人才已经被埋没了。关陇贵族年年做大,河北的氏族当然不满,肯定是投效了安禄山。

陛下曾经用过糊名制度,但最终还是失败了

,连陛下都没有解决的问题,我哪里能那么轻易解决?”

武则天轻轻叹息。李隆基说的东西,她早就知道了。

大唐帝王早就认识到了阶层的固化。武则天杀了长孙无忌以及褚遂良这些贵族,遇制关陇贵族发展的势头,可是治标不治本。

这些陪太宗打天下的贵族哪里杀得光?

如果不糊名字,河北那些寒门子弟怎么出头呢?

安史之乱看似是偶然,实则是必然。

再加上各种剥削以及地域歧视,河北人早就不认大唐了,所以安禄山起兵才起得这么容易。

在这背后,是无数百姓和寒门士子的呼声。

大唐是关陇贵族的大唐,不是他们的大唐。

武则天暗下决定,趁天幕掀起的乱子,她要再处理一波贵族,安抚河北各镇,糊名制度也是必须要搞的。

李隆基讨好地说:“陛下,您说我说得对吗?”

武则天:"你说得不错,可你也难辞其咎,如果不是你乱用人,安史之乱起码能再晚二十年。"

大唐才一百多年,各方面的矛盾很大,但不至于大到立刻毁灭。河北是个火,药桶,李隆基给这个桶装了安禄山这个引线,然后亲自点燃。

他以一己之力,按下加速键。

李隆基尴尬无比,结结巴巴。

武则天好整以暇:“那你想到该怎么解决了吗?”

李隆基一时哑然,他确实有办法,河北大量胡化,如果用胡人首领,关系自然更加密切。可是已经出了个安禄山。

他还是非常想继位的,生怕因此失去了角逐皇位的能力,连忙说道:"现在没有什么好的办法,但是可以和贤才商量。”

武则天冷笑道:“你是说李林甫和杨国忠那样的贤才吗?”

李隆基:“……”

武则天深深地看了他一眼:“无能之辈。”

她在心里的名单上,给李隆基画了个大大的叉,把他踢出了继承人的行列。

李隆基年纪还小,闻言不免伤心,抿着唇一副可怜巴巴的样子。

“奶奶——”

武则天:“不要喊朕奶奶,朕怕弄错了辈分。你连你儿

媳妇都要抢,你应该喊我曾奶奶才对。”

李隆基:“…”

少年李隆基哭着回到府邸,可没有什么人敢安慰他。

因为他们都知道李隆基能杀三个儿子、能抢走儿媳妇、还让大唐走向衰落。

只有父亲李旦还敢接近他,心疼地摸-摸他的头,心中百味杂陈。

这么一说,他父亲是皇帝,母亲是皇帝,兄弟是皇帝,儿子是皇帝……他们全家都是皇帝。

李旦苦中作乐,再没有比他更有真龙气运的人了吧!

李隆基窝在被子里,小声抽泣着说:“我恨死杜甫了。”

要不是杜甫写这些乱七八糟的诗,他也不至于被武则天厌恶。

李旦: "杜甫他不恨你,他从头到尾都很尊敬你,还想让你变成尧舜一样的君主啊。除了杜甫之外,还有多少人在为你奔波,你看不见吗?你怎么能怨他呢?"

李隆基不肯认错:"他本来就不应该恨,安史之乱又不是我一个人造成的,他应该去恨安禄山。”

李旦叹息道:"你享受的时候,说天下是自己一个人的,儿媳妇都想抢。

当出了错的时候,就说责任不在你一人,这天下哪里有两全其美的事情?"

欲戴皇冠,必受其重。

李隆基哑口无言,哭得上气不接下气。

天幕下,年轻的杜甫还不知道自己已经被李隆基恨死了。

他唰地一下站起身来,紧接着扭头看向范阳的方向:“算算时间,还有十年,安禄山要造-反了。"

高适也激动地站起身来:“之前放长恨歌的时候,虽然里面说是渔阳颦鼓动地来,但我一直猜是范阳,果不其然,真的是安禄山!"

“安禄山凶狠残暴,习性难改,狼子野心,天下共诛之!”

“在下要去投奔河西节度使哥舒翰,你们要和我一同去吗?”

杜甫从安史之乱中看到了百姓的痛苦,而高适不一样。

高适就是河北人,河北的寒门太难出头了,这是一场旧势力的洗牌。高适敏锐地从安史之乱中看到了升官发达的机会。

乱世出英雄!

杜甫蠢

欲动,无比德保家卫国,身上的少年意气都要消出来了:"好,我和你同去。我有一把旧剑,如果不杀人,那就要生锈了。"

其实在原本的世界线里,杜甫展试不第,也给哥舒翰写诗,想去投奔他。

李白也不是个循规蹈矩的人,将来还会参加永王的叛乱。

他也很喜欢哥舒翰。

眼下大唐即将大乱,李白丢下酒杯,含笑说道:“别忘了我啊,我也去。哥舒翰可是卫青白起那样的将领。

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玄宗惊慌失措,仓皇逃窜。

他儿子唐肃宗觉得一味逃不是好办法,如果安禄山做大,他们一定会被绞杀,所以干脆发动了皇室父慈子孝的传统艺能。

他自立为帝,遥尊唐玄宗为太上皇。

杜甫把家人安排在陕西避难,孤身一人北上去投奔新上任的皇帝唐肃宗。

途中,他被叛军抓到押送到长安。

同样被抓的还有王维等人,王维官位大,名气高,叛军管得很严。杜甫官位小,名气低,所以看管不严,一个没注意,杜甫就溜出来了。

他这一次简直是命悬一线,可他还是没忘了自己爱国的梦想,他还是想报效唐肃宗。】

题目中-出现新的画面,杜甫的演员已经是中老年了,每个皱纹都刻着岁月的气息。

他再次告别家人,孤身北上。他穷得连马车都坐不起,穿着布衣麻鞋,拄着拐杖北上。

沿途中,尸横遍野,民不聊生。杜甫不敢走大路,生怕再次被叛军抓到,下一次可未必有逃出来的好运气了。

他在乡间小路穿行,饿了就吃果子,渴了就喝山泉水,上演古代版荒野求生。

这样一个病弱的老人本应该死在路上,结果像是老天在帮他,他穿越了层层火线,来到了唐肃宗面前。

杜甫的草鞋都烂了,衣着褴褛,胳膊肘都露-出来了。他可以逃跑避难,可偏偏置生死于不顾,只是为了心中报国的梦想。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