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格党

繁体版 简体版
格格党 > 直播带秦皇汉武开眼看世界 > 第 56 章 农耕帝国9

第 56 章 农耕帝国9

【华夏古代没有农业科技吗?】

【答案是:有。】

【不但有,而且一直影响到现在。】

天幕下的古人集体摩拳擦掌,撸袖子蘸墨水,等着抄笔记。

荆咕也不负众望,首先放出的就是一条条长长的白色“房子”。

“这是什么?”

成年人还能忍住好奇,秉承着“天幕说的一定有道理”强装理解,幼童就直接问了出来。

大人们也在心中附和:对啊,这是什么!

荆咕开始从这“白房子”古代的雏形开始说起。

【我国最早的温室记载是在汉朝,在汉朝以后一直在持续发展。】

秦朝时期,始皇帝命人在温泉旁边种蔬菜,不过这还不是人为改造室内环境,属于利用自然环境。

西汉时期,太官园种用密封的屋子昼夜燃火,西汉温室栽培萝卜、芹菜、芋头、韭菜、葱蒜等蔬菜的新技术,比欧洲要早1000多年。

东汉时期,温室栽培技术更进步了,广泛使用为土壤加热的技术建造温室技术,种植的蔬菜多达20多种。

唐朝时,专门有了用温室种植花木的“堂花术”。

能工巧匠们用比普通居室更大的纸糊窗子来增强透光性,在室里开沟,把花盆放在沟上用绳与竹搭乘的架子上,在沟中倒入热水,施牛溲、硫磺等热性肥料来增加室内温度,使堂中花卉提前开放。

南宋时期,在民间市场上,冬季有温室栽培黄瓜上市,虽然因为冬日蔬果稀少价格比较贵,但足以说明温室技术已经走向了民间。

元朝时期,温室发展出了新技术。

农学家王桢在《王祯农书》中记载了温室囤韭黄的新技术:“至冬移根藏于屋荫中,培以马粪,暖而即生,高可尺许,不见风日,其叶嫩黄,谓之韭黄。”

明清时代,温室发展成了更方便、能保存的更久的地窖式温室。

既可以充分利用太阳能,又可以烧火加温的立土墙开纸窗火暄式温室等,是当时最先进的温室技术。

.

“就归畦内,冬月以马粪覆之,于向阳处,随畦用蜀篱障之,遮北风,至春,疏芽早出……”

天幕放出了《王祯农书》里先进的温室技术,没有念出来的,百姓自己迫不及待念了出来。

大人自己不识字,一边念一边急忙催促孩子:“小宝你不是在学堂学过几l个字吗,快记下来,能记多少记多少!”

小孩挠挠头:“哦。”

虽然学得不多,但是记不住就画应该可以吧?

反正他知道画得符号是什么意思,知道怎么跟爹娘解释就行。

“十月将稻草灰盖三寸,又以薄土覆之,灰不被风吹,立春后,芽生灰内,即可取食……”一户简陋的茅屋里,穷书生也顾不上节省笔墨,手下龙飞凤舞开始记录。在写着这些的时候,往日总念叨他考不上的爹娘小心翼翼帮他研磨

,眼神里透着欣慰。

感受到这种变化,穷书生终于有了自信。

他虽然考取功名不行,但是他识字,完全可以学着这些农书自己种地,能养家糊口,让爹娘和妻儿过得更好一些也不负自己多年所学。

而且因为家贫,乡里乡亲对他多有照顾,原本一直没考上功名,穷书生实在惭愧,现在终于发现自己也是有用的。

只要他识字会写字,把农书抄下来造福乡里,也是回报大家了。

【到现代,从80年代开始,农业科技工作者掀起了以温室技术和地膜覆盖为主要内容的“白色革.命”

。】

【“白色革.命”

的“白色”,指的就是温室大棚和地膜需要使用的材料,白色薄膜。】

【温室可以推广果、蔬种植技术在不适合自己气候带的地区广泛普及,地膜覆盖可以让庄稼保水、提温、除草。

地膜的大量使用,人为的改造了农业生产的环境生产,使得靠天吃饭的农民有了主动利用和改造自然条件的能力,大大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产出率。

而且温室技术发展规模越来越大后,不仅仅是农业林业,还推广到了畜牧业、水产行业。温室畜牧、温室水产蓬勃发展。】

荆咕先是放出了温室大棚里各种各样的蔬菜,可以清晰看到普遍是分门别类的种植,一座“白房子”贯通到底,只有一种或者两种适合种在一起的蔬果;

再放出温室畜牧业,要更为庞大的温室农场,内部是四季常青的草地,牛羊在恒温的舒适环境下,悠闲地吃草,悠闲地养膘、产奶。

牛的颜色很多,黑白色、黑灰色、棕黄色、黄白色,让古人看得啧啧称奇,而那肥壮的身材,任人抚摸的温顺脾性让人羡慕。

.

农人看着肥壮的牛那宽阔的背脊骨羡慕地恨不得爬上天幕去盗牛:“这骨架,看起来力气好大!”

其他农人连连点头:“耕地一定很厉害!”

“这是肉牛吧?”年长者道。

“管它什么牛,这么大,哪怕是吃也可以吃好久。”年轻人随口一说,说着说着,自己已经感觉饿了。

“吃?”他女儿听到吃得,两眼立刻亮了,奶声奶气流着口水,吐字还有些含糊不清,吸着自己的手指:“爹爹,想吃牛肉!”

年轻男子慈祥地摸了摸女儿的头:“呵呵,爹也想,但是吃不着,家里既没牛也买不起牛肉。”

不愧是女儿肖父,跟他小时候一样,都想吃一些吃不着的,比如牛肉。

.

荆咕又特意放出了一组采访视频:

身穿冲锋衣的女记者,站在白雪皑皑的高原上,手里拿着话筒,对着镜头激动地说道:

“这里是世界屋脊青藏高原!我现在站在海拔3700米的青海省玉树州界结石镇上!”

因为天气寒冷加上地处高原,女记者的脸上有两团高原红,短短几l句话大口大口喘着气,每一次说话时呼出的气体清晰可见。

她侧向镜头(),

.“?()?『来[]%看最新章节%完整章节』(),

就是全世界海拔最高的温室大棚!”

镜头向后放,大片大片的“白房子”呈现在了众人面前。

那是一排排排列整齐的白房子,外面看不到里面的情形,但是隐约可见有人在进进出出。

记者拿着话筒朝门口走过去,一边对着镜头介绍:“今日是丰收的好日子,我们来随机采访一些当地的农民,看看他们对温室大棚有什么想法。”

她拦住一位戴着毡帽的中年妇女,对方的皮肤晒的黑红黑红,但是因为丰收,笑得神采飞扬,看起来健壮又朴实。

“您好,请问您是本地农民吗?”

“是啊。”

“可以接受一下采访吗?”

“可以可以,是要上电视对吧?”说着妇女立刻理了理自己的头发鬓角,把身上的泥土拍干净。

“请问您对温室大棚是什么想法?”

“好!非常好!特别好!”妇女对着镜头笑得阳光灿烂,不难看出她的真心实意,“有了这项技术,我们青海人也可以吃到南方蔬菜了。”

……

“好,感谢您的采访,我们去采访下一位。”

记者简单采访这一位,相继采访了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看起来也不同经济状况的当地人,得到了各种各样的答案,但是无一例外都是积极的。

“冬天有菜吃了,这可是年轻时想都不敢想的,吃咱自家种的蔬菜。”

“总算不用天天吃肉了,我吃了几l十年的牦牛肉和青稞,终于有菜吃了。”

“丰富咱老百姓的餐桌,也丰富了咱养的牛羊的吃食哈哈!”

“我家的小羊很喜欢吃大白菜和胡萝卜……”

“现在年轻人的生活好多了,比我那时候好,吃得也多咯!”

……

当采访结束时,记者激动地给出了结语:

“曾经,美国人在海拔3200米的高度种菜,说我们华夏没这个技术条件。现在,我们在海拔3700米的高寒缺氧地区种菜,打破了新的世界纪录!”

“我们大华夏农耕帝国的地位,一直向前,从未动摇!”

.

女记者一席话说得古人们心情澎湃。

但是不同人看到了不同地可以学习的地方。

武周时期,刚刚成立的新闻部一阵兴奋:“原来除了征稿写稿,还可以这样采访当地百姓!”

“可以把参与的百姓名字也记录上去!百姓的积极性一定更高!”

“这记者又谁来当呢?”一名新人弱弱地举手,顿时吸引来所有仇恨,以及彼此之间的火花四溅的对视。

最后还是新任的新闻部侍郎姚崇拍案决定:“轮流!”

.

“高山地区也能用温室大棚?青海可以,那新.疆呢?”玄烨激动地走来走去。

新.疆的准噶尔部动不动叛.乱,他也知

() 道,除了当地野心勃勃的噶尔丹,还有当地的文化和经济完全没有融入大清。

倘若大清研发出温室技术,也能在新疆推广,当地人接受了中原政府的惠民政策,一心一意种地去了,还会跟着噶尔丹叛乱吗?

满族人在进入中原逐步接受中原文化后,都没有以前那样擅长骑射渔猎,慢慢更喜欢汉人的农耕文明,满族都可以,新.疆那边怎么不可以?

【华夏的温室技术,从古至今一直走在世界前列,早其他国家几l百年。】

【古罗马在汉代时也出现了温室,是用云母片搭成的暖房,虽然透光性更强,但是没有华夏内部生活加热的措施,技术没能流传下去。】

【在其他地区出现的更晚,18世纪西欧才出现温室栽培,1880年美国开始有温室栽培,1830-1840年日本才开始有温室,也是用纸糊的,叫做“纸屋”

,也是受了华夏时期堂花术的影响。】

【如今,现代温室技术经历了改良型日光温室、大型玻璃温室和现代化温室三个阶段后,温室设施和栽培技术在我国迅速推广应用。

至今,北京中山公园的塘花坞依然在使用起源于大唐的“堂花术”

。】

“骊山温泉位置有限,在宫中试试温室种植,也鼓励民间尝试。”嬴政看着天幕上变化的资料图片,突然简陋,但是有文字介绍,已经足够给出大秦各种尝试方向。

虽然大秦定然没有后世那白色的不知名物体,但是天幕提到过的古代的纸大秦已经研究出来了,提到的古罗马的云母片,看起来像是贝壳,大秦也有条件,只要大秦有这个条件,就有尝试成功的可能。

嬴政仿佛已经看到了未来的大秦到处是白房子,每一座白房子里种满了蔬菜,还养着膘肥体壮的牛羊马,他的大秦子民吃得高高大大,出去打匈奴一个顶十。

越想越开心,嬴政嘴角掩饰不住的上翘:“若有成功者,献上技术后朕赐他农官官职,去推广向民间。”

比起一次性的重赏,明确的农官就意味着朝廷不看出身不看性别地承包了铁饭碗,连铁饭碗里的内容也提前给你规划好了,明明白白的终身赏赐。

“诺!”农家人最为兴奋。

他们弟子多啊,又可以出好多农官,比肩法儒有机会!

.

比起嬴政的满怀期待,刘彻就是已经看到了希望。

因为天幕夸过的赵过,终于抵达长安,被他早就派人等待的官员立刻带到了自己面前。

“赵过!你总算来了!”刘彻兴奋地起身相迎,大臣们有些看起来酸溜溜,他们从没被刘彻起身相迎过。

赵过简单行礼之后,根本顾不上感动帝王的起身相迎,直奔主题:“陛下,有缣帛吗?草民缣帛用完了!”

“有有有!”刘彻看着天幕亲口说过拯救他的汉武朝于危时的赵过,眼里的喜爱都快溢出来了,“他们也在抄写,你先学着,天幕讲完立刻开始试验。”

赵过:“是陛下。”

此时他一路奔波,

蓬头垢面毫不夸张,

连鞋子都有些磨破,衣服行囊上也满是尘土。

虽然全身脏兮兮的来面圣有些失礼,但是大家都没在意。

什么礼节,哪里有实实在在的天幕内容重要。

如果不是大汉这时候没有便于携带的纸张,他的家境也不够任意挥霍缣帛,民间想借都借不到,赵过都不想赶路进未央宫。

实在是赶路也浪费了记录的时间。

还好,宫里人多,想必是记全了。

可以用心听了。

赵过一边听一边结合大汉的情况想,顺便把自己熟悉的土地环境写在另一侧,进行对比参考。

刘彻暗中观察,悄悄走过去,看到赵过一无所觉。

刘彻没有打扰他,看着赵过在缣帛上写得大汉土地的情况,十分满意。

天幕推荐的人才,果然有过人之处!

.

“大唐既然本就有这项技术,想必推广向民间更容易。”李世民看着天幕上的现代化农业,听到大唐也在其中,顿时有了许多想法。

“这农报大唐也可以做起来,等宫中的技术成熟了,就登报推广向民间。”

“各家若是能先有这成熟技术,也可以署名后登报推广,惠及天下百姓,让百姓也知道,不是所有世家只会欺压百姓。”

杜如晦等人连声高呼:“陛下英明!”

都是后世无能子弟败坏家族名声!

唐末农民起义杀遍世家,明末农民起义杀遍宗室,天底下的百姓一听,说不定以为世家都是明末宗室那种只会占地违法之人,他们必须挽回口碑。

房玄龄:“我等这就回去让府中庄园尝试。”

都是有钱人,在自家庄园上没准比皇帝在皇宫过得还舒服,谁先尝试出来可就不一定了。

李世民看出大臣之间的攀比之意,哈哈一笑:“那诸位可得加油了,若是宫中先试出来,那就要写朕的名字了哈哈!”

此时不拉拢天下民心,更待何时!

【华夏的养鱼技术起源很早,目前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殷商后期,一种是西周初年。】

【战国时期,《孟子·万章上》记载,有人将鲜活鱼送给郑国的子产,子产使管理池塘的小吏养在池塘里。常璩《华阳国志·蜀志》也说,秦惠王时期,张仪和张若筑成都城,利用筑城取土而成的池塘养鱼。】

【但是这时期的养鱼,只是抛进池塘里任其自由生长,还是野生生长。正式养鱼,是从汉朝开始。】

汉朝有池塘养鱼,还有湖泊养鱼和稻田养鱼。

池塘养鱼主要以鲤鱼为主,湖泊养鱼主要是在京师长安,是汉武帝筑昆明池训练水师之余,养鱼自己食用和供奉,多余的还送到长安市上出售,非常有经济头脑;

稻田养鱼始于东汉汉中地区,在夏季蓄水种稻时期在水田顺便放养鱼类,还可以利用冬水田储水时期养鱼。

稍后,巴蜀地区也开

始稻田养鱼。

在汉代养鱼业发达的基础上,出现了华夏最早的养鱼专著《陶朱公养鱼经》。

隋唐动乱时期,养鱼业一度衰落,到唐朝时再次兴盛。

唐朝沿袭汉朝,继续以鲤鱼为主,用人工投喂饲料,还出现了以培养鱼苗为业的职业者。

宋朝时期,在爱各种风雅花哨玩意的文人影响之下,有人开始用野生的橙黄色鲫鱼培养观赏鱼金鱼。到南宋时期,金鱼已经成型,杭州的达官贵人养金鱼成风,培育出了世界上最早的金鱼品种,并且有了鱼病防治技术。

明朝主要养鱼区在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

明朝的养殖技术更为完善,不仅出现了桑基鱼塘和果基鱼塘、畜基鱼塘,多种鱼类的混养技术更为成熟,还有河道养鱼、海水养鱼、贝类养殖技术。

清朝时期的养殖技术主要继承明朝,但是鱼苗饲养得到发展,开始利用鱼苗在水中分层的习性将鱼苗分类撇鱼法,还有了淘汰弱性鱼苗的挤鱼法。

.

“我不喜欢吃鱼,鱼刺太多。”

小有资产的富农家中,被娇惯的幺儿嘟嘟囔囔。

他的爹娘这一次没有像往常那样哄着他,各自忙着自己的事。

“有得吃就不错了,还挑挑拣拣,不吃鱼,你有肉吃吗?”

富农一边奋笔疾书,一边和妻子商量,“咱家后面的荷塘不知道可不可以。”

“不试试怎么知道?”妻子十分兴奋,掰着手指头开始计算,“荷塘离家近,日后你耕田,我在家看着鱼塘,时不时去投喂饲料,再加上家里的鸡鸭,日后收成多了送到集市上卖了,没准能给孩子挣出点读书的钱。”

富农瞥了一眼妻子的肚子,他妻子最近又怀上了,没法下地干活或者久坐着纺织。

站着投喂一下饲料应该没问题,而且孩子多了,压力也更大,妻子还想着让孩子去读书,给先生的束脩也是一笔开销。

但是他也是支持的,看天幕说了那些当官的读书人,连种地都比他家世世代代种地的农耕世家强。

还是得读书,多挣点钱,就算读不起书院,请个落榜秀才回家也得请!

富农当下狠狠一点头:“成!”

【80年代初,华夏提出来开展“蓝色革命”的构想。】

【“蓝色革命”是指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向蓝色海洋和内陆水域养殖更多的优质水产品。】

【60年代,华夏实现了海带养殖生产“田园化”;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