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格党

繁体版 简体版
格格党 > 穿越小克虏伯 > 第六十四章 战后思考

第六十四章 战后思考

1915年9月4日4时整,布鲁西洛夫攻势开始了,炮击迅速而猛烈,奥匈帝国精心布置的铁丝网被夷为平地,机枪哨,炮兵阵地,战地指挥中心遭到毁灭性的打击。随后炮击突然停止,几架飞机掠过天空,地面上的奥匈军队迅速开火,地面只有少量俄军步兵进攻,然而飞机已经完成了航拍。3个小时之后,炮击又一次开始,这样的方式重复了3次,奥地利人被迷惑了,他们不知道敌人什么时候会发动进攻,而自己的阵地工事被摧毁得越来越多,士兵手里的防御武器越来越少。

忽然,哨声划破了战场上的寂静,俄军发出了乌拉的怒吼,成批的沿着突破地段冲向奥军战壕,他们扔出了一颗颗手榴弹,把奥匈军队炸的血肉横飞。机枪响起,前方的几个突击队员当场阵亡,后面的士兵匍匐移动,随后一颗手榴弹精准的落到了奥匈士兵的头顶。俄国士兵继续往前冲,决战的时刻来临了,双方举起刺刀,开始在战壕周围肉搏。工兵铲砍在人身上的沉闷声,刺刀插入人身体的情景,混战之中无数人的生命在流逝着。战壕中的水坑被染成了红色,俄国人的血和奥匈士兵的血混在了一起,流入了乌克兰的大地。

契科夫斯基在波兰战役中侥幸逃了回来,他很久没有这样酣畅淋漓的打过仗了。跟德国人作战,太不顺心,总是失败。每日每夜都要提防德军的冷枪、穿插、渗透,进攻德军阵地总会遇上地雷、水冷机枪、炮火拦截。想痛痛快快打德军,但好像永远都抓不住敌人,德军总是放几枪就走,逼近了就会遭到德国人的连发手枪扫射,甚至德国的重机枪都处于一直游动的状态,打一会儿就换地方,总给人一种有劲儿使不上的感觉。这次对上奥匈帝国军队,终于可以堂堂正正的冲锋,拼刺,最后打败敌人。

第8集团军在21公里宽正面上向卢茨克方向实施主攻,其他各集团军分别选择数个突破地段采取行动,以便在480公里宽的战线上多点突破,使敌军难以判断主攻方向,无法向主攻方向输送兵力。俄军精锐的近卫军团加入战场,这是一支全面现代化的部队,负责北方的进攻。仅仅46个小时,他们就推进7.2公里,当天俘虏了16,000名奥匈军人。在北方成功了之后,南方的第七集团军和第九集团军在俄军第11师和第32师的主导下发动突破作战,当天晚上奥匈的第二道战壕也被突破了。到了9月20日,奥匈帝国的普特河防线被全面突破,34,000人被俘。铁路线岌岌可危,一旦铁路线的主动权丢掉了,他们就必须离开乌克兰。在不到一个月里,俄军突破了250公里的奥军防线。接下来的一周里,他们又俘虏了28,000人。近卫军团向着弗拉迪米尔-沃伦斯基进攻,利刃直达基辅。如果拿下基辅的铁路枢纽,那么乌克兰就可以宣布成功光复了。在这段时间里面,击退了奥匈军队的第1,第2,第4集团军,并且他们消灭了12个师,俘虏208,000名士兵和军官。

同盟国也知道如果任由布鲁西洛夫攻击,奥匈帝国将会一战灭国,在黑海沿岸的三个土耳其集团军紧急北上,加入反攻。同时北线波罗的海沿岸的德军,坐火车驰援乌克兰。双方在基辅外围展开了殊死搏杀,土耳其的三个集团军在半个月内就伤亡35万人,奥匈帝国伤亡110万人,部队被俘40万,一战就被打光了家底。好在德国北线部队利用铁路及时回防,打退了俄国人的进攻,布鲁西洛夫攻势划上了句号。

尽管布鲁西洛夫攻势在战场上取得了成功,但毕竟俄军死伤惨重,伤亡约55万。不过,它解除了北线德军的威胁,沙皇也向债主英国有了交代,协约国总算暂时喘了一口气。奥匈帝国就比较惨了,这一次战役中,它的军队几乎被全部消灭了,整个国力受到严重的削弱,国内各民族的反抗势力蠢蠢欲动。完全是靠着德国,奥匈帝国才堪堪稳住局面。

布鲁西洛夫攻势对手榴弹的集中使用,也给德国军队上了一课。以前主要是德国军队使用手榴弹炸别人,现在俄国人挨打挨得多了,吸取经验教训,创造了大规模集中使用手榴弹的样板,在实战中取得了出人意料的效果。手榴弹用于前沿攻击,甚至前面的步兵大量携带手榴弹冲锋,发展到后世的志愿军只带八颗手榴弹冲锋,越来越发扬光大。

手榴弹重量轻,是班组就能够携带的抛投(曲射)类爆 破武器,作用极大。在缺乏重武器,或者来不及呼叫炮兵支援的战场上,手榴弹和炸药包就是步兵手中的大炮。在一战中,除了德国,其他国家在师级以下编制中都没有配备火炮,德国也只在团一级配备有山炮,所以手榴弹是各国基层步兵唯一能够使用的曲射爆炸武器。此战过后,德国开始研制更好用、产量更大的手榴弹,而手榴弹的战术运用也成了重点研究方向。

德军研究发现:手榴弹在进攻中几乎无法抵御,只能用连发枪械进行压制。对付多人快速移动中(比如冲锋)使用手榴弹,单发手动步枪就显得无能为力,只能使用连发武器持续射击。而德军在班组一级中,只装备了毛瑟C96连发手枪,这种枪的有效射程只有一百多米,而且跳动较大,近距离还好,几十米外的持续射击散布太大,压制敌人冲锋效果不好。德军需要一种能够在两百米外持续射击,而且连发精度较高的单兵武器,才能有效压制敌人的手榴弹冲锋。

克虏伯把研发新枪的任务交给了勃朗宁,碰巧的是勃朗宁也正在试着发明一种连发的步枪。他采用了导气式自动原理:在枪管上钻一个孔,子弹发射时火药气体会从这个孔冲出来,利用这些冲出来的火药气体,推动枪机完成连续射击。刚开始的时候,勃朗宁在枪管下方钻孔,但是火药气体从枪管下方小孔冲出来的时候,由于反作用力,加重了枪口上跳,不符合“连发精度较高”的要求。于是勃朗宁把导气孔开在了枪管上方,抵消了枪口上跳的力量,加上直枪托,这把枪获得了不错的连发精度。

但是第二个问题又出现了——过热。这个问题,在整个一战时期都没有好的解决办法。勃朗宁的自动步枪(连发步枪)连续射击二三百发就会过热,不得不停止射击,等待枪管冷却。德国军方认为,一次战斗有可能需要连续发射四五百发子弹,所以必须提高自动步枪的射击持续性。克虏伯的思想很直接,如果要达到军方要求的“连续发射四五百发子弹”,那就把发射的火药量减少一半,自动步枪的连发数量就从二三百发提升到四五百发了。

勃朗宁被克虏伯这种思想震惊了,他顺着克虏伯的提议问了一句:“减少发射火药,会造成子弹初速下降的,你把发射火药减少一半,初速会降到每秒六百米以下。”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