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现在方腾龙搞出来了的这一套技术,就为氦3资源的生产,带来了全新的希望。
只需要通过沿海的海水淡化工厂,源源不断提炼重水和超重水,然后将这些重水和超重水进一步分离,分离出高纯度的超重水。
然后将这些超重水储存起来,只需要等12.3年,即第一个半衰期过去,那储存的超重水,就有一半的超重水中的氚,会转变成为氦3。
理论上,1吨超重水经过第一个半衰期后,大约可以产生136公斤氦3。
以现在民勤集团掌握的技术,只需要在海水淡化工厂的工艺之中,加多两道提纯工艺,一吨氦3的提炼成本大概就是几十万块钱。
当然,如果将这些成本分摊到海水淡化工厂的淡水生产之中,那其实并不需要每吨几十万块钱的提炼成本。
就算是每吨几十万块钱的生产成本,对比来看,还是物有所值的。
因为理论上,1吨氦3通过可控核聚变可以产生大约10亿千瓦时的电能,哪怕是按照目前现在国内的平均电价0.4元每千瓦时计算,10亿千瓦时的电能也价值4亿元左右。
不过这种计算显然不够精确。
毕竟可控核聚变的其他成本投入也不小。
但是如果可以直接采用氦3作为可控核聚变的核燃料,倒是可以降低可控核聚变的一部分技术难度。
现在全球的可控核聚变项目,别看都吹得天花乱坠,仿佛过几年就可以实现可控核聚变的商业化营运。
实际上,现在可控核聚变有非常多缺陷。
包括反应系统的材料难题丶超高温等离子体的控制难题丶中子照射难题丶氢脆难题丶核燃料难题等。
如果采用氦3作为可控核聚变的核燃料,至少可以解决三个难题,即中子照射难题丶氢脆难题丶核燃料难题。
中子照射丶氢脆这两个难题,也是导致可控核聚变系统的材料要求非常苛刻。
恰好氦3产生的核聚变反应中,不会产生严重的氢脆和中子照射,这进一步降低了系统的整体材料要求。
同时民勤集团还获得了母公司海陆丰公司的水银矽管常温超导技术。
因此现在如果这些技术可以组合起来,可控核聚变似乎只剩下最后一步了。
其实最后一步的高温等离子体流体控制问题,现在已经没有太大的难题了,因为这几年国内这AI技术上,和工程模拟技术上,取得了大量的成果。
比如长安的星环聚能公司,他们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果,从传统的托卡马克装置和仿星器,衍生出全新的技术路线。
如果星环聚能公司可以获得海陆丰公司丶民勤集团的技术和材料支持,估计不用几年就可以搞出商业化的可控核聚变系统。
刘同信思考了一会,觉得这件事不是他一个人可以决定的,便出了实验区,通过内部的特别线路,拨通了一个电话。
嘟嘟嘟…
「喂,你好,我是民勤集团第三实验室的刘同信,请问是杜总吗?」
「刘同信?」
过了片刻,电话对面似乎弄清楚了他的身份,便简明扼要问道:「刘博士,有什麽事情需要我帮忙?」
「杜总,我们实验室最近研发出一套新技术,可能涉及到战略安全,我需要您亲自过来一趟。」
一听到涉及到战略安全的技术,杜国建便瞬间严肃起来:「涉及战略安全?好,你们还在实验室吧?」
「是的,我还实验室。」
「等一下,我看一下行程表…」过了一会,电话对面再次传来杜国建的声音:「刘博士,下午一点半有时间吗?」
「有。」
「好,你们准备好相关的材料,我下午一点半会过去一趟,不过我只有一个小时的时间。」
「好的,我尽量安排好汇报工作。」
「那就下午见。」
挂了电话。
刘同信看了看手机的时间,此时已经是上午十一点半了,他赶紧转过头看向黄重义,吩咐道:「重义,你们先吃饭,争取十二点半返回实验室,然后准备好材料,待会我和你们一起整理。」
「好。」黄重义也严肃地点了点头。
很快第三实验室的全体员工便提前下班吃饭。
对于这种科研团队来讲,他们上班的时间往往是不太固定的,特别是遇到这种重大项目的时候。
他们很多人只用了半个小时左右,就吃了午饭,便急匆匆赶回实验室,对各种实验数据进行全面整理。
刘同信也没有回去,而是留下来帮忙向,带过好几个项目的他,对于这种科研项目的汇报工作非常熟练,这极大减少了黄重义丶方腾龙等人的工作量。
在不知不觉中,时间就到了下午一点半。
杜国建的电动中巴车,缓缓停在了第三实验室的大门口。
刘同信笑着说道:「杜总,欢迎过来第三实验室莅临指导。」
「刘博士别打趣了,我就一个管理人员,可不是科研人员,今天没有什麽莅临指导,单纯就是过来听课和给你们服务的。」杜国建笑着摇摇头。
民勤集团虽然有国资成分,但一直都是海陆丰公司在管理,因此公司的风气也偏向于海陆丰公司。
海陆丰系的企业,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那就是管理人员和科研人员是完全分开的,不存在什麽管理人员挂名科研项目的情况。
如果想搞研发,就只能成为科研人员。
如果想搞行政管理,那只能成为管理人员。
两者是不能混淆的。
这种规定主要是为了避免公司的行政管理人员,通过职务之便,霸占科研人员的科研成果。
因此杜国建才说自己是过来听课和服务的,主要是所有的管理人员上岗之前的专门培训过的内容。
(本章完)